正文 第5章 老舍之母馬氏:做孩子“真正的老師”(3 / 3)

教子點滴:

母親的一言一行都是老舍的榜樣,特別是在小的時候,孩子最崇拜和自己朝夕相處的母親。母親在他的眼裏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自然,母親的一言一行也就印在了孩子的腦海,孩子也會不自覺地模仿母親的行為。長大後,這些行為就慢慢變成孩子的習慣。所以,作為母親,究竟給孩子樹立了怎樣的榜樣,就顯得尤為重要。

讓孩子厚道為人

老舍為人善良、正直,而且做事很有原則,做任何事情心裏總會設下一道界線,不會逾越,極有分寸。在他一生中,每當見到別人有困難時,他都會盡一己之力,去幫助別人,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在這點上,他有一點佛家的慈悲心腸,總是不忍見到人家的痛苦,時常舍己為人。

老舍說:“母親這點軟而硬的個性也傳給了我。我對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當作當然的。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則,什麼事都可將就,但不能超過自己劃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麵。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

老舍有一位姑母,常常在家鬧脾氣,是家中的閻王。直到老舍上了中學,她才死去,可是老舍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沒受過婆婆的氣,還不受大姑子的嗎?命當如此!”母親在非解釋一下不足以平服別人的時候,才這樣說。

老舍感歎:母親活到老,窮到老,辛苦到老,最會吃虧。給親友鄰居幫忙,都有求必應。但是吵嘴打架,永遠沒有她。她寧吃虧,不鬥氣。

當姑母死去的時候,老舍的母親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來,一直哭到墳地。不知道哪裏來的一位侄子,聲稱有繼承權,母親便一聲不響,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爛板凳,而且把姑母養的一隻肥母雞也送給了他。

母親的影響和樸素的教育,給老舍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老舍在日後談到他母親的時候,曾經滿懷深情地回憶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曆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有一次,老舍在榮寶齋畫店買回一幅齊白石畫的白玉蘭,回家後發現此畫原本屬於吳祖光,被他妻子新鳳霞在窮困之中無奈賣掉。

待吳祖光回京探親時,老舍把他請到家中,然後將畫贈還給他,對他說:“我很對不起你,我沒能把你所有的畫都買回來。”然後提筆在綾絹上寫下:“物歸原主矣——老舍”。吳祖光和新鳳霞後來常常對人說:“老舍有金子般的心。”

事實證明,老舍的確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他在街上看見算命的盲人走過,便與他們交談,知道因為現已無人相信算命,所以他們都隻有餓著肚子。於是,他立刻建議政府給盲人提供培訓,然後把他們分派到文工團去當伴奏員,或者進到盲人工廠去工作。他自己又為盲藝人講課,還自告奮勇,擔任過一位盲藝人的證婚人。

1938年,在武漢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時,沒有地方,老舍出麵去借;沒有錢,老舍出麵去募捐;有人被捕,老舍出麵作保向國民黨政府要人,千方百計進行營救。抗戰時老舍組織募捐工作,幫助過一些窮困交加的同行度過困難。他又曾給貧窮的畫家送“過年費”,並協助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北京畫院,這件事的意義更遠遠不止於救濟。

不僅如此,老舍成名後對青年人尤其關心,總是求訪必見,有信必複。一次,外地一位青年作者給老舍寄來習作稿子。他放下手中工作,細心為他閱稿、複信。當知道這位青年眼睛近視後,老舍又親自為他配了眼鏡並買了一個木盒,把眼鏡寄給了這位青年。

教子點滴:

隨著現代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心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父母也許害怕自己的孩子由於太厚道會吃虧。殊不知,仁厚之心既是一顆愛人之心,一個心中想別人所想,急別人所急的人,走到哪裏都會受到大家的歡迎。所以,心存仁厚的孩子,心中充滿了愛,父母又何愁他得不到幸福美滿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