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母親陳愛珠女士喜歡讀書看報,善於接受新事物。因此,她對子女的教育也是嚴而有格,嚴而有度,並善於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為。其中,有兩件事很能說明問題。
第一件事,是母親對茅盾婚姻的態度。茅盾祖父很早就為茅盾訂了親,但是,待茅盾成年之後,這樁婚事使茅盾母親大傷腦筋。一方麵,母親考慮到不識字的媳婦與兒子太不相稱,擔心給兒子帶來苦惱;另一方麵,如果退婚,又怕女方不肯。
1917年春節期間,母親問茅盾:“你有女朋友嗎?”
“沒有。”茅盾靦腆地回答。
“真沒有?”母親又追問了一句。
兒子點點頭。母親原以為兒子早就有了心上人,如果是這樣,她就出麵與女方交涉。得知兒子沒有女朋友,母親便接著說:“我從前料想你出了校門後,不過當個小學教員,至多是中學教員,一個不識字的老婆也還相配;現在你進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不過半年,就受重視,今後大概一帆風順,還要做許多事,這樣,一個不識字的老婆就不相稱了。所以我要問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隻好托媒人去退親,不過對方未必允許,說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為難了。”
因為茅盾全神貫注在事業上,老婆識字不識字覺得無所謂。再說,他也不願讓母親為難,況且娶過來後,或進學校,或由母親教她識字,都是可以的。為此,第二年,母親就為兒子辦了婚事。
在這件事情上,充分體現了母親時時處處為兒子考慮的心情,更體現了母親尊重兒子思想的做法。當她在觀察到未過門的兒媳與茅盾之間的差距,她並沒有急於替兒子做決定,而是在問過茅盾後順從了他的決定。這是母親的處事的智慧,和對兒子關愛的體現。
第二件事,是在對茅盾弟弟澤民人生道路選擇上的理解。1917年,澤民考取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母親很高興,特地從家鄉趕來上海,並與茅盾一起將澤民送到南京。
在上海期間,她買了四大編的《西洋通史》和二卷本的《西史紀要》以及《東洋史要》、《清史講義》各兩套,並將這些曆史書籍分給澤民一套,囑咐說:“你將來要做工程師,但也不能不懂世界曆史和中國曆史。”說著,母親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可是,後來的事情產生了變化。1920年,茅盾參加了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茅盾介紹澤民加入了共產黨。由於革命的需要,澤民想中止學業,專門研究政治,與張聞天等一同去日本。那時離畢業還不到半年,茅盾做了許多說服工作,希望他先完成學業,但無濟於事。
母親看兒子主意已定,就同意了澤民的選擇,不僅如此,她還反過來做茅盾的工作:“老二認準了這條路,況且我想,他既然對河海工程沒有興趣了,勉強讀下去,也沒有意思,我已經允許他退學,還讓他過幾天便到日本去半工半讀。”
母親還擔心兒子到日本半工半讀分心,又說道:“你們父親留遺囑要你們學工程。可如今倒好,老二學工程四年,文憑快要到手,又不肯學了。這個世界變化實在是太大,你們父親何曾料到。我如今這樣幹,你們父親若死而有知,大概不會怪我的。”
聽母親這樣說,兄弟二人都安慰她。母親卻道:“不用你們安慰,我想得開。你們走的路是對的。如果你們父親不死,說不定他也是會同意走這條路的。”母親做出這個決定是偉大的,她用自己的行為表達了自己對於子女的支持和肯定。
現代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代溝,平時和孩子之間不能正確的了解造成了溝通的障礙。其實,要想互相了解並不難,隻是多用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問題就好了。
很多父母可能覺得要做到這一點比較困難,其實,學著互相理解遠比批評有效果得多。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講給大家聽,一家人共同分享快樂與痛苦。這樣做的結果,使孩子學會了傾聽和傾訴,父母也了解了兒女的想法,這對於一個孩子的發展特別重要。
教子點睛:
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她給予一個人的,首先是情感的嗬護。母親溫暖的話語,理解的態度,是一種充滿溫情的愛意和情感上的支持和引導。現在的孩子,大多數的道理他們都懂,與其給他重複這些道理,不如給他一種情感上的支持和幫助。當孩子做了一件事情的時候,他自己心裏非常明白是對還是錯,心裏也清楚接下來應該怎麼辦,他隻不過希望跟父母溝通一下,父母在聽完孩子訴說之後能表示出自己的關心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