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實告訴人們,人腦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它像一個寶藏一樣在等待開發。而孩童時期則是發展這種潛力的關鍵時刻。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開始感受著周圍的一切事物,他的大腦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吸取各種信息,不斷地充實著自己,不斷地建立各種條件反射。而孩子的求知欲之大,接受新鮮事物能力之強,學習效果之驚人,也是難以想象的。
所以說,孩子從小就需要儲存知識信息,構建學習的潛能,而孩子未來的學習也是建立在早期學習基礎之上的。一般來說,一個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有過早期教育的孩子,學習起知識來總會很容易。他與那些無早期學習經曆的孩子相比,在智力發育上有著天壤之別。
很顯然,人生的頭幾年,是進行快速學習的好時機。而作為母親,和孩子接觸最為頻繁,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早期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母親要學著豐富孩子的生活環境,不要等到孩子該上學了才考慮這個問題,把問題都丟給老師。到那時,學習的關鍵期其實早就過了。
教子點睛:
早期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一定要重視早期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切記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枯燥地向孩子傳授知識,而應該是激活孩子的腦神經細胞,拓展他的腦神經網絡,開發他的大腦潛能。這樣一來,就相當於給孩子搭建了一個堅實的平台,為孩子成長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地基。
受最好的教育
茅盾的母親陳愛珠在家鄉有“女丈夫”之稱,茅盾能在青少年時代就走上積極的人生道路,並進而成為一代文化巨匠,成就一番事業,與其母親的教育和愛護是分不開的。
茅盾曾無比自豪地宣稱:“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她不但是孩子們的嚴師慈母,也是現代父母學習的榜樣。母親不僅承擔起對年幼的茅盾早期教育的重任,而當家庭出現變故的時候,她依舊將孩子的教育放在了首位。
茅盾7歲那年,一些受維新運動影響的青年人創辦了一所按新式教學方式教學的“立誌小學”。母親便送茅盾進新式學校讀書,但那時父親已經臥床不起,茅盾經常請假照顧父親。
母親怕茅盾落下功課,便讓茅盾拿課本來自己教他。在母親的輔導下,茅盾每月的考試都名列前茅,每周一篇的史論文章經常獲獎,讓茅盾在立誌小學出了名。
茅盾10歲那年,父親不幸病逝,那時,弟弟6歲。茅盾的母親便獨自擔負起撫育兩個兒子的重任。
對茅盾小學畢業後的升學問題,母親陳愛珠頗費思量。因為,就當時的家境和親友的願望,想讓茅盾上師範。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不花食宿費,還能發服裝,畢業後立即可以就業。但是,母親陳愛珠覺得,這樣做錢是節省了,但是有悖於丈夫遺囑。茅盾的父親曾有遺囑,讓茅盾兄弟倆念工科,學實業。
不僅如此,母親認為,如果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做出讓孩子讀師範的決定,一定會限製茅盾將來的發展。於是,茅盾母親頂著來自家庭的巨大壓力,毅然把茅盾送到湖州去念中學,中學畢業後,又讓茅盾去了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深造,使茅盾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有理由相信,茅盾的母親做出這樣的決定,一定背負著很大的壓力。她不僅要麵對家族親人不解的眼光,還要為了以後的生計而吃很多苦頭。但是,母親一定是無怨無悔地去做這些事,因為在她的心中,如果當時不能為兒子選擇一條更適合他的路,那將會是母親一輩子的遺憾。
據茅盾晚年回憶,茅盾剛工作時,每有譯文或文章發表,就像當年讓母親看作文一樣,照例寄給母親過目;茅盾與弟弟的通信都送給母親看。這從另一個側麵又反映出,母親在兒子成年後也沒放鬆對他們的關心和教育。
天底下有太多這樣的父母,為了成就自己的兒女,甘願放棄自己舒適的生活。為了兒女操勞,在父母的心中,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他們的眼裏,兒女的前途是最重要的,而自己為了兒女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教子點睛: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往往父母一個隨意的決定,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前途。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比率總是大於以往。沒有不希望孩子好的父母,盡量為孩子選擇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學校,能更好的啟發孩子的智力發展。
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為
讀名人回憶幼年經曆的文章,很少有人不提起自己的母親。而伴隨著對母親溫暖的情感回憶的,一定有母親親切的教誨和影響一生的點點滴滴生活片斷。母親是人生最近也最重要的導師,母親在親子間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