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齊白石之母周氏:做人不能丟尊嚴(2 / 3)

教子點睛:

有一位哲人曾經這樣說:“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父母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孩子不一定能懂得父母的苦心。做父母的,要大膽地放開自己的手,讓孩子品嚐吃苦的精神,和奮鬥的樂趣,這才是父母帶給孩子的無價之寶。

做人要有骨氣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個人心靈的世界是靠尊嚴支撐的,不怕沒有錢,就怕沒有尊嚴。父母培養孩子從小要有骨氣、有尊嚴。可是,一個孩子是不是有尊嚴,不取決於家裏物質條件的好壞,而在於他生長和教育的環境。

齊白石的父親齊以德老實寡言,而母親則剛強豪爽,好為左鄰右舍的窮人打抱不平。小時候,齊白石親眼看到,母親敢於吻和地保講理。每當父親受到人家無端欺侮的時候,出主意反擊的一定是母親。

齊白石6歲那年,有一天,他們鄰村黃茅堆子有位巡檢要來。巡檢隻是芝麻綠豆的小官,但是,卻弄得排場很大。那人坐在轎裏,有專人拖著竹板吆喝著開道,在很少見到新鮮事物的鄉下,大夥兒都趕著去看熱鬧。

隔壁的三大娘,來叫齊白石一塊走。母親問他:“你去不去?”齊白石說:“不去!”母親對三大娘說:“你瞧,這孩子挺別扭,不肯去,你就自己走吧!”

齊白石聽見母親說自己別扭,以為一定是自己的話惹她不高興了。誰知,隔壁三大娘走後,母親笑著對他說:“好孩子,有誌氣!黃茅堆子哪曾來過好樣的官,去看他作甚!我們憑著一雙手吃飯,官不官有什麼了不起!”

母親的這番話給了齊白石很深的影響,他一輩子不喜歡跟官場接近,母親的話,他永遠記在心裏。在母親的影響下,齊白石從小就養成了不慕官祿的倔強性格。

齊白石40歲那年外出遊曆,到陝西時,有人推薦他當“內廷供奉”,這在別人看來是極好的晉身之階,齊白石卻婉言謝絕了。

到北京時,北京有位官僚想為他捐一個縣官,齊白石也同樣沒有接受。因為他牢記著6時母親說的話:“我們憑著一雙手吃飯,官不官有什麼了不起!”他一身傲骨,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關於尊嚴這個問題,“知心姐姐”盧勤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人人都需要尊嚴。尊嚴是人生的豐碑,尊嚴的豐碑樹立起來,人生就會創造輝煌;尊嚴的豐碑一旦倒塌,心靈就會被踐踏。貧困、殘疾家庭出生的孩子需要尊嚴,那些學習差的孩子也需要尊嚴,有時這些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生,缺的不是分數,而是人格尊嚴。”她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群全校有名的搗蛋鬼,畢業前被集中打入“差班”。“差班”第一天上課,新班主任的開場白是這樣說的:“同學們,把頭抬起來!人生好比一場馬拉鬆,暫時的落後並不代表最後的失敗。從今天開始,我和你們一同起跑……”就是這些話,強烈震撼了那些“差生”的心靈。就在這堂課上,一顆顆“頑石”下定決心要痛改前非。

從此,“把頭抬起來”成了這個班同學的常用語。現在,他們都已長大成人,每逢過年,他們之間還通過手機短信把這句話互相傳遞。他們說:“這普普通通的五個字,充滿了強烈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是它,改變了我們的人生道路。”

“把頭抬起來!”五個字喚起了孩子做人的尊嚴!可見,尊嚴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培養孩子做一個有骨氣的人,會喚醒孩子內心的“巨人”,讓他煥發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這比家長“外力”的作用強多了。

教子點睛:

中國有句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說明,孩子道德品質的教育要從小開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其一舉一動會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做一個有骨氣的人,做一個有尊嚴的人,是每一個人立足於世的根本。聖人“勿諂富,勿驕貧”的古訓,依舊適用於當今社會。如果父母以此作為孩子修身立命的根本,也一定會讓他有很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