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促進產業發展實現“穩得住、能致富”
(1)把移民搬遷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統一。以縣域生態工業園為抓手,創建就業創業平台。旬陽生態工業園位於縣城近郊,園區裏有礦產開采加工、水泥生產、汽車製造、魔芋加工及煙草生產等多種企業,已經展現出蓬勃的發展生機。據介紹,目前園區就業人數已達4800多人,預計未來5年將達到25000人。形成配套產業鏈,是園區增加崗位、解決就業的重要舉措。當地的堯柏水泥生產線,依靠配套產業尤其是下屬公司解決了大量農民的就業問題,也依靠農民促進了資金流轉問題,取得了多重效益。同時縣域工業還給1萬多名城鄉居民提供了就地就業崗位,成為解決就業、實現增收的重要渠道。
(2)把集中安置與主導產業建設相同步。著力培育致富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對搬遷群眾原有的山林土地依法流轉,引導有特長和開發能力的農戶進行集中連片種植經濟作物及林木,搞規模化經營,引導群眾參加農技知識、實用技術等技能培訓,轉變他們的就業觀念,增強社區群眾的“造血”功能。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社區,在社區建設的同時同步規劃了農業主導產業,逐步打造出“1234”的產業發展增收模式:一條綠色景觀長廊;兩大龍頭大企業。即茶葉精加工企業和規範化無公害養豬廠;三個千畝示範園;四項特色產業。
(3)把產業發展與增加就業崗位相結合。現在規劃的小區裏麵都有一部分經營用房,可以讓一部分移民在居民區裏從事第三產業,同時,可以依托當地資源發展旅遊等產業,通過搞農家樂等方式擴大就業,另外,對於原來土地,隻要不是很遠且願意耕種的,還可以繼續耕種。
(4)把資本注入與土地流轉入股相銜接。借助“工商業主資本+土地流轉入股”形式,讓搬遷群眾有安全的住房、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和收入來源。紫陽縣投資1.3億元的雙安鬧熱村富硒油茶綜合開發項目,由業主集中修建農民公寓,對高山農戶進行整體搬遷,集中流轉土地開發種植油茶2萬畝。同時農戶與業主簽訂土地流轉,置換房屋合同,再通過房產、林權、土地等形式入股,參與企業分配。這種“公司+農戶+基地”的移民搬遷經營模式,已列為市級重點項目並廣泛推廣,紫陽縣還在工業園區周邊建設移民安置點,為農民就業創造便利條件。該縣在蒿坪鎮工業園區建立了10餘個移民安置點,敞開大門迎接農民進社區入住,並推薦搬遷農民進企業打工掙錢,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
3、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可持續
夯實移民社會保障製度是基本前提。移民是一個非常脆弱的群體,搬遷後他們的生產、生活麵臨一定的風險和困難。如何解決移民安置中存在的問題,保證移民目標的順利實現,除了移民安置政策外,要從根本上長久地保持移民生活安定,就必須完善移民社會保障製度,為移民提供根本保障。
(1)要全力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移民搬遷後三年左右時間在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方麵都麵臨著過渡期的一係列不適應問題:一是物質上的經濟貧困;二是文化精神上的困惑和與諸多不適應。雖然過渡期的移民貧困是短暫的,但這個過渡期非常關鍵。若不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解決經濟貧困,從文化心理上加以調適,從精神素質上加以培養,移民的搬遷樂業就會打折扣,潛伏下來的曆史問題就會成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所以在具體操作中,要完善政策,確保住房安置、生活補貼、就業安置、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等各項優惠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這也是將來政府工作的核心問題。
(2)要加強移民社區配套工程建設。在有效解決“建得起”難題的同時,各級政府還全力為搬遷群眾“穩得住”想辦法,實施社區綜合配套工程,妥善解決搬遷群眾關心的交通、飲水、上學、就醫、購物、娛樂等民生問題,精心構築“安樂窩”。在已建成社區逐步實現“十配套”:文娛配套(建設文化活動中心)、醫療配套(建設衛生室)、教育配套(建設幼兒園和學校)、飲水配套(建設水塔等集中安全供水設施)、交通配套(道路全部修通)、亮化配套(安裝路燈)、淨化配套(建設垃圾池)、綠化配套(建設綠化帶)、信息配套(寬帶網、有線電視網進戶)和服務配套(有便民服務中心和購物超市),使搬遷群眾過上都市生活,飽嚐自然生態,盡享社會保障。
(3)拓寬移民群眾就業渠道。對沒有能力發展產業的農戶,政府在聯係企業安排就業崗位的同時還開發社區公共管理服務崗位及村級道路管護、農村清潔、社區管理等工作實現多方就業,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另外,要通過農村低保和“五保“政策解決一批;通過社區建設工地、農業產業化基地及社區公益性崗位就地就業安置一批;通過與市區勞動保障部門共同舉辦農村適齡勞動人口勞動技能培訓班向東南沿海企業輸送一批;在交通條件較好和安全生產有保證的移民原承包地(耕地和林地)發展種養殖業留下一批;基本上解決了搬遷移民的短期生活之憂。真正使移民基本上實現生產活動不中斷、收入水平不降低、基本生活有保障、長期致富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