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技能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普遍。教育博士蒙台梭利認為:通過日常生活技能的訓練,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從而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形成。日常生活技能的培養,將有助於男孩更好地適應大學校園獨立生活的要求,懂得這些技能,能贏得同學們的嘖嘖稱讚,男孩也會引以為豪!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技能的訓練可以使孩子學會獨立、專心、協調,從而為以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1.培養男孩的動手能力
許多男孩不僅智力較高,而且創造力強,這是因為他們不僅書本知識學得好,而且動手能力也比較強。手是人身體上重要的觸覺器官,通過動手能力的訓練,可以很好地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現在的教育,不再是書本理論的簡單傳遞,而是理論實踐並重的素質教育。像清華這樣的知名重點大學,動手能力肯定是一項備受重視的能力,所以以清華為目標的男孩們,要為自己的雙手加油哦!
科學家們發現,小孩子通過手的活動,可以將獲取的外部信息傳達到大腦,促使大腦的積極運轉。我們所熟知的發明家和科學家,比如愛迪生、牛頓、瓦特都是從小就有很強的動手能力。這也啟示我們的家長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00多名少年兒童所作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那些動手能力強的孩子與不愛動手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這似乎從一個方麵證明了動手能力與孩子的成才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也啟發我們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去認識動手能力對孩子成長的作用。
但是在目前,我國還有許多家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孩子五六歲了,卻不能自己吃飯、穿衣服;係鞋帶還要靠父母;上小學了還不會自己收拾書包和文具更不要說做什麼家務事了。孩子自理能力如此弱又該怪誰呢?
在德國,每個家庭都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家家都有一個自設的“小工廠”。海因裏希家的“小工廠”就設在地下室裏,大概有十四五平方米,雖然不是太大,但是中間擺著一個大工作台,工作台下麵是許多個小抽屜,裏麵裝滿了各種規格的釘子、螺絲、墊圈、管件、電器的零件。靠牆擺放的一排工具櫃就像個工具展覽館,從簡易工具到現代化工具,從木工、瓦工工具到鉗工、焊工工具應有盡有。海因裏希說:“工具多有好處,會促使人自己動手,讓人變得能幹和勤奮。”事實上,海因裏希家的兩層小樓除了設計和建造需要請人幫忙外,其餘的如房屋裝修、廚房和衛生間的設計和安裝等,還有刷牆、鋪地板、拉電線等都是他們一家三口的“傑作”。此外,他們家裏的汽車、遊艇、家用電器或者上下水管道出了問題,全都是他們自己修理,小海因裏希在這樣的環境下從小就表現出很強的動手能力。而且在德國,大家對技術性的工人都非常尊重。許多像西門子、奔馳這樣生產精致高端的現代產品都出自德國製造。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曾經對比了中美兩國學生,他說中國的學生成績往往十分優秀,但是都是死讀書;美國的學生成績雖然不如中國學生,但是他們的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很強。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很可能使孩子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
男生的好奇心很強,家長要想培養他的動手能力就得學會因勢利導,給他們的一些小家電或者玩具,家長可以向他們講解一些科學原理,而後做一番示範。小孩都有強烈的模仿心理,他們就會想方設法拆開來看看裏麵的構造,然後思考怎麼自己重裝起來。如果有的活動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那麼父母也不要去阻止孩子的動手行為,應該事先向孩子聲明可能存在的危險,然後做好防範措施之後再讓孩子動手。創造性的活動與動手能力密不可分,一旦孩子在某些簡單的動手練習上麵獲得了成功,他就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動手的興趣也會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