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甕安之路”帶來“甕安之變”(1 / 1)

“甕安之路”帶來“甕安之變”

機關與基層

作者:蔣映生

在貴州甕安,有一組數據的變化引人關注:2007年至2013年,全縣群眾安全感由59.09%提升到98.84%,連續五年排名全省前四名;對政法公安機關滿意度由67.57%提升到98.02%,連續三年名列全省第一。

這一組數據的變化,就像一張“晴雨表”,昭示了甕安從大亂到大治、在浴火重生中砥礪奮進的曆程。它的背後,是幹部作風優良與否的客觀反映。它成為一麵警示之鏡,掛在甕安幹部心中不敢忘記。

甕安之變帶來的警示和啟迪

70多年前,紅軍長征途徑甕安期間,堅持走群眾路線,喚醒了千萬民眾的革命熱情,為紅軍在生死關頭成功召開“猴場會議”、突破烏江北上遵義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作出了重大貢獻。

而70多年後,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甕安的基層政權卻經曆了另一番嚴峻考驗,因一名女中學生的意外死亡,引發了震驚中外的“6·28”群體性事件。事件的深層次原因,是當時甕安幹部隊伍作風出現了嚴重問題,黨群、幹群關係緊張,群眾對黨政機關和幹部缺乏基本的信任。

“6·28”事件的沉痛教訓,讓甕安幹部清醒地意識到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極端重要性。事件妥善處置後,在中央和省、州的關心重視下,新一屆縣委團結帶領全縣各級黨組織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堅持轉作風、優發展、惠民生、促和諧,還上了一筆筆民生“欠賬”。甕安近幾年的發展變化,成績令人驚訝,外地各界紛紛前來考察學習。也讓甕安幹部深深地認識到: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政之所興,在順民意。

甕安之路在執政為民中越走越實

近年來,甕安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勿忘教訓,民生至上,包容發展”的執政理念,從工作謀劃到決策和實施,都做到依靠群眾、為了群眾,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建立起了一座幹群“連心橋”。

縣委、縣政府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做好服務群眾工作,規劃建設群眾工作中心,建全完善機製,暢通民意訴求渠道。每年預算安排1200多萬元,設立信訪調處及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專項資金,妥善解決群眾訴求,維護群眾利益不受損害。

為了讓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先後投入近45億元,用於加大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麵的民生投入。抓好小城鎮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將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安排專項資金,扶持農村轉移人口實現市民化,對失地較多農民探索門麵安置和社保安置等辦法解決長遠生計,扶持農民工回鄉創業就近照顧家庭。建立幹部聯鄉駐村結窮親製度,確保每名困難群眾有幹部聯係走訪,得到關愛。

重視回應社會群眾關切,每年公開征集落實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對群眾反對強烈的工程項目,實行“一票否決”不予實施。下發6萬多張“黨風政風監督卡”,疏通群眾舉報渠道,推動陽光執政,建設“清廉甕安”。

從2007年到2013年,全縣縣內生產總值增長了3.2倍,財政總收入增長了6.3倍,城鎮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了2.4倍和2.5倍,人均存款增長4.9倍。全縣預計全麵小康實現程度為83.73%。

甕安之鏡的鞭策力量

甕安的發展是一塊有著正反兩麵的鏡子。鏡子的正麵是從大亂到大治的“甕安經驗”,鏡子的反麵是教訓: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群眾立場都不能動搖,群眾路線都不能丟掉。

“甕安之路”帶來“甕安之變”,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和各級領導的讚許,受到新聞媒體的持續關注和報道。這條以人為本、民生至上的科學發展之路,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甕安縣委將組織帶領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幹部,圍繞甕安“創建全省經濟強縣、推進改縣建市、率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近期目標和創建“一個中心、三個基地”的遠期目標,發揚“敢於爭第一,勇於創一流”的甕安時代精神,努力做到“思想觀念最新、發展環境最優、幹部作風最實、工作效率最高、發展成果最好”的要求,力同心,奮力攻堅,力爭到2016年全縣實現率先小康。

(作者為貴州省黔南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長,甕安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