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月夕(1 / 1)

古人把一年中最好的日子,稱作花朝與月夕。每年舊曆二三月之間,春回大地,萬物複蘇,百花含苞待放,世界是一番勃勃生機的景象,於是多情的古人選定每年的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祭奠百花之神,祈禱年豐人旺。而到了舊曆八九月間,秋高氣爽,萬物凋敝,月圓月缺。同時古人多悲秋,傷秋,歎秋者,睹物感懷,於是就擇了八月十五月圓之時為月夕節,我們又俗稱為中秋節。月圓人團圓,一家人吃著月餅,談論著關於月餅的傳說,在月下,暢敘幽情,重溫舊夢。那份團圓的喜悅是溢於言表的,是不容贅述的!

屬於春天的花朝,屬於秋天的月夕,好像聽起來就給人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

春天象征著美好的開始,我們播下的種子開始萌芽吐綠,枯樹重生,枯草從誕,百花褪去疲態,重新煥發迷人的光彩。就連寂寞隱忍了一整個冬天的人兒,也好像在這樣美好的春日裏,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方向,重新燃起了夢想的火種。沐浴春光,擁抱春風,親吻春雨,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一切的一切都讓人流連忘返。雖然還是要麵對單位和家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雖然還是有為童年的夢想奔波勞頓,然而,我們卻不會覺得疲憊,覺得無奈,而相反的是,我們卻很容易的就可以重拾奮鬥的勇氣,生活的信心。原因很簡單,我們都熱愛春天,同樣的春天從來不會把我們丟棄。池塘裏澄澈碧翠的清水,和著陣陣清風,頓起粼粼的微波;河岸上垂柳如纖纖發絲,如簾般在風中飄蕩;路兩旁的綠地上小草萌發新芽,花園裏的那些花兒也開始做綻放之前的最後一次彩排……而作為人,作為一個觀者,池塘裏那粼粼的微波會很容易的撫平我們澎湃的心海,讓它回歸平靜,回歸坦然;而那使勁掙脫大地母親束縛的小草兒,也讓我們頓生無限的力量,是啊,我們也是小草,我們也可以用一顆小草的不屈精神去迎接生命裏的挑戰!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金黃的麥田,豐收的喜悅,讓我們暫時忘卻了接踵而來的蕭瑟。然而,伴隨著一個個月圓月缺的日子,我們開始體味到秋夜的微涼,秋風的蒼勁,秋雨的冰冷。秋風掃落葉,枯黃的葉子被無情的剝離母體,在風中飄零,在雨中墜落。而人又是容易感時傷懷的,淒清的景象怎能不勾起身處異鄉遊子的思緒。每一個降溫的夜晚,怎麼不使可憐的母親念起在外奔波的兒女親人!尤其在那些個月圓的晚上,我們又是多少次在那圓圓的月亮裏看到了自己的家,自己的親人,曾經歡笑團聚的畫麵像電影膠片一樣在腦海裏溫情的播放著。

月圓人圓好像是我們腦海裏一個永恒的美好景象,然而現實的境遇很多時候是和我們的想法相悖的。八月十五的晚上,靜下心來,仔細數數,是啊,我們已經有很多個年頭沒有和親人團聚了。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夜裏,不知有多少回,我們一次次的拿起電話,又一次次的放下。我們想通過電波去重拾那份溫情,然而,我們又怕聽到那些熟悉的聲音之後會更加的傷懷。

看著頭頂的這輪明月,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想,這還是曾經的那輪明月嗎?月是故鄉明,縱然我們周圍的月光如瀑,自己還是會覺得家鄉的月亮圓一些,亮一些!

是啊,花朝也罷,月夕也罷,雖然有時會因為現實的緣故產生些許的遺憾,但是,我們還是要相信造物主賜予我們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們還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快樂的,是幸福的。人生本來就是一段艱辛的苦旅,我們又何必自己為自己挖掘苦井呢!任何時候,任何境遇下,我們都要學會用一種感恩的心態去麵對現實,去坦然的接受生活的挑戰!花朝屬於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月夕也是,都值得我們去珍視,去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