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基斯坦亟待轉型(1 / 1)

巴基斯坦亟待轉型

專欄

作者:丹·斯坦博克

倘若總理納瓦茲·謝裏夫不能重振經濟,巴基斯坦將很可能迎來當地版本的“阿拉伯之春”

今年六月初,在納瓦茲·謝裏夫宣誓就任巴基斯坦總理時,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國家”,正在遭受創紀錄的熱浪襲擊,多個地區的氣溫都曾達到攝氏50度以上。

此次選舉對巴基斯坦意義重大,因為這是該國曆史上第一次通過民主方式完成政權更替;而對謝裏夫來說,這是他第三次當選總理,如果失敗,他不會再有第四次機會。

謝裏夫領導的“穆斯林聯盟”在選舉中得到了巴基斯坦民眾的擁護。該黨的施政政策包括改善安全局勢,控製極端教派武裝襲擊的泛濫,以及終結美國無人機發動的空襲等。但相比之下,他們更應該把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上世紀60年代,巴基斯坦的經濟增長率曾超過全球平均水平,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典範。但在隨後的數十年間,過於大膽的財政和經濟政策,導致該國政府債務迅速飆升,經濟增速大幅回落。而在過去的15年間,巴基斯坦更是連續遭遇了一係列天災人禍—從亞洲金融危機、西方經濟製裁,到大量難民的湧入,自然災害頻發,及與印度爆發核衝突等。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央行又通過濫發紙幣的政策來彌補財政赤字。這一做法大大限製了經濟增長與就業形勢的改善。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該國GDP的年均增長率僅有3%,這顯然不足以提升國民生活水平,並安置日漸壯大的勞動力隊伍。如果巴基斯坦不能充分利用其人口紅利提振經濟,該國可能很快就會迎來當地版本的“阿拉伯之春”。

實際上在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後,美國就已經與其建交,華盛頓政府曾將其視為南亞地區的土耳其。隨後在70年代阿裏·布托執政時期,兩國關係開始惡化。到80年代後,由於蘇聯的領土擴張政策,促使兩國再度合作。

而到了90年代後,美國對巴基斯坦實行經濟製裁,雙邊關係再度惡化。盡管隨後的反恐戰爭曾緩和兩國友誼,但自2011年以來,不同的反恐立場,及獵殺本·拉登事件造成的隔閡等,都嚴重影響了兩國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與此相應,巴基斯坦與中國也是在20世紀50年代建交。巴基斯坦還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之一。1962年中印爆發武裝衝突後,兩國關係進一步鞏固,並從1966年起實現軍事互助,1972年建立軍事同盟關係,1979年開始經濟協作。

如今的中國已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武器來源國,同時也是第三大貿易合作夥伴。在巴基斯坦政府看來,中國在亞太地區實力強大,可以作為抵消美國和北約勢力的重要砝碼。除此外,中國還支持巴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立場和政策,而巴方也投桃報李,同樣支持中國在新疆、西藏和台灣問題上的立場。

而自2006年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後,兩國經貿關係就迅速升級。中國幫助巴方援建了各種基礎設施,其中包括對瓜達爾深水港的投資。該港位於霍爾木茲海峽出口附近。在此港建成前,中國有大約60%的原油來自中東地區,船運距離長達16000公裏,耗時2至3個月;而建成後就可以把運程縮短至2500公裏,且能夠全年提供服務。

總之巴基斯坦政府目前的立場,已經越來越傾向於中國。而對美國,如果說小布什總統在巴基斯坦不受歡迎,那麼奧巴馬在該國遭受的反感就要更勝一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濫用無人機打擊極端武裝分子的做法。

另據近期調查顯示,巴基斯坦民眾對該國政策走向的不滿,最早出現在穆沙拉夫將軍執政時期。爾後,繼任者紮爾達裏不僅沒有實現政策轉向,反而讓局勢進一步惡化。現總理謝裏夫麵臨的挑戰,是要重振全球人口排名第二的穆斯林國家的經濟增長。除此外,他還必須解除塔利班武裝分子的威脅。這些挑戰都極其嚴峻,而且不容失敗。

巴基斯坦目前最需要的,不是國家戰略方麵的更多動蕩,而是經濟發展,至少在未來數年內都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