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重組的秘密
專欄
中國企業需要理性思考,究竟選擇長痛還是短痛,是治標還是治本?
最近,百思買和萬得城—世界上兩個最大的電子零售商相繼退出中國市場,而這隻是在華跨國公司麵臨巨大挑戰後的應對前奏,實際上還有更多企業都在悄悄削減他們的中國投入。
跨國公司一直相信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即使從未達到營收平衡,也不惜持續重金投入。但在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雖然中國市場潛力巨大,開發卻十分困難,他們已經無力繼續承受這種負擔。
與跨國公司一樣,中國本土企業也麵臨著巨大的重組壓力。造成這一局麵的原因,除了全球經濟衰退導致的出口受阻外,還包括中國經濟放緩引發的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眾多行業非理性擴張導致的產能過剩,以及放款方越來越不願意扶持那些走向衰敗的行業等。
對中國企業來說,重組是個較為陌生的概念。過去2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讓人們頭腦中隻會閃現擴張的念頭。即使企業運轉不理想,很多管理者也認為情況會有轉機,從沒想過企業會麵臨重組或轉型的需要。
但他們需要重新認識重組的意義了。很多企業管理者把重組等同於裁員和關廠,繼而讓企業走向“清算”,他們因此對其十分抗拒。其實不是這樣,在很多情況下,重組意味著企業轉型,即剝離非核心業務和不良資產,從而讓企業恢複健康,並實現長久有效的運營。
我們可以通過五年前全球汽車業的重組與轉型案例進行說明。美國人認為危機的出現是由於產能過剩,如果不治本,汽車業就很難恢複健康,因此他們采取的辦法是進行重組。的確,在這個“壯士斷腕”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工廠倒閉和工人下崗。
而與美國不同,歐洲人的做法是讓政府繼續投入資金,來維持企業運轉。在此過程中,他們沒有關閉任何一家車企,也沒有勇氣麵對艱難的裁員決定。這種治標不治本的策略引發的苦果是,直到今天歐洲的車企還在泥潭中艱難前行。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美國車企已經重新恢複健康,並體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
因此,中國政府和企業需要理性思考,究竟選擇長痛還是短痛,是治標還是治本?而如果選擇治本,又該如何進行有效重組呢?
在我們看來,成功的重組和轉型需要具備三大要素:財務重組、運營轉型和聘用過渡管理層。企業在進行重組前,首先應該問問自己現在的運營狀況到底如何,什麼才是公司可以真實達到的業績,以及什麼樣的商業模式對公司來說是可以持續的。
隻有在上述問題得到解答後,企業才應考慮聘用重組專家,研究可行的重組方案,以及對財務狀況進行重組。但在現實中,大部分企業的步驟都是反過來的,他們會首先去解決火燒眉毛的債務問題,然後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運營。
中國企業家的學習能力普遍都很快。但如果隻是簡單改變兩個步驟的先後順序,就認為自己已經掌握重組轉型的竅門,這同樣不對。阻礙企業家們快速轉變的最大挑戰,其實來自他們業已成型的思維模式。他們在高成長的環境下經營良久,想的都是如何通過擴張來保持增長,而重組轉型則需要把視角的中心點落在成本之上。這顯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因而改變需要時間。
企業家們需要轉變的另一觀念是對重組的偏見。在他們看來,似乎宣布重組就意味著宣告自己公司及自己職業生涯的一次巨大失敗,這是不對的。歐洲人曾經也覺得重組是災難,但現在美國的通用汽車已經變成強者,而歐洲車企卻不是。
在《破產法》的相關規定下,美國企業已經做到將重組視為保護,從而確立麵向未來的核心價值觀,並進行成本評估及結構調整。當這些根本問題得到解決後,他們就能再度輕裝上陣。 (采訪整理/本刊記者 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