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教育必須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和特點(2 / 2)

“當發現媽媽偷看我的日記時,我感到憤怒。其實我的日記裏並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內容。雖然媽媽是最親的人,但是我覺得她侵犯了我的隱私,我覺得這是對我的侮辱。”這是那個被母親偷看了日記的女孩所發出的“反抗”。

孩子在大多數時候並不喜歡與父母溝通,很多媽媽就會通過看那孩子日記的方式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一位承認曾經偷看過孩子日記的母親說:“要想知道孩子的想法非常不容易,而日記則將孩子內心最深處的想法全部透露出來,是家長了解孩子非常好的途徑。但也不得不承認,每次偷看孩子日記都有種做賊的感覺,十分歉疚。”這位家長結合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建議除非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否則能不偷看孩子的日記就盡量不要偷看。

曾經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一個中學生為了“防止”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記,竟使用英語寫作。這則報道講的是湖南某地的一個孩子,以前用中文寫日記的時候,媽媽經常偷看,隻要自己做錯事受批評時,媽媽就會提及自己日記中所寫的隱私來揭短,甚至還對親戚朋友講,這對她傷害很大。後來,她就開始用英語寫日記,因為她知道媽媽不懂英語。

這個時期的孩子盡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製能力還很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證據不足;喜歡發表見解,卻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但又容易片麵??他們對社會的認識能力不成熟,情感還不夠穩定,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那麼,作為家長怎樣才能給孩子提供符合他們心理發展和特點的心理輔導和教育方式呢?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應注意到以下這幾個問題:

首先,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與社會的交往、接觸越來越廣泛,渴望獨立的願望也日益強烈。他們從心理上要求像成人一樣參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活動,但是不少家長看不到這些,仍然認為孩子是幼稚的,對他們發展起來的成人感和強烈的獨立意識看不到或估計不足。媽媽們認為孩子不聽話,孩子認為家長不尊重自己,這種心理差距就會造成孩子產生很多心理問題。

其次,媽媽們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有時由於方法不當,語氣、言詞過重或偏聽偏信,從而導致抵觸情緒並有礙溝通交流。因此,針對孩子的這種心理,消除其戒心,及時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最後,學會賞識孩子,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教育家諾爾特說:“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強烈的需求,那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做母親的隻有了解了孩子的這一心理,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才能真正的教育好孩子。

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每個家長不能回避且都必須麵對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付出極大的愛心和耐心,但更重要的還是摸清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才能“對症下藥”,從而教育好孩子,與孩子共同感受在其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各種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