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各個年齡階段怕哪些事物呢?
寶寶在各個年齡階段害怕的事情不盡相同,因此,父母們要分清哪些恐懼是正常發育,不要因此而過分擔心,同時,也要分清哪些恐懼需要給予寶寶鼓勵和安慰。
一歲左右的寶寶會經常:
怕見陌生人,見到生人不說話怕見到醫生,因為打過針;
怕巨大聲響怕刮大風;
怕打雷;
怕電動的會發聲的機器狗;
兩歲左右的寶寶會經常:
怕表情嚴厲的人,或者看起來不友善的人怕狗,即使很小的狗也怕;
怕貓,擔心貓咪忽然伸出爪子抓自己;
怕小蟲子,如樹上垂下來的吊死鬼、蟑螂怕爸爸媽媽理發,覺得不太認識他們了;
三歲左右的寶寶會經常:
怕長得比較怪的人怕鬼;
怕卡通片裏的怪獸和壞蛋形象怕黑夜裏窗外投入屋內的影子;
怕父母之間爭吵;
怕小動物;
怕媽媽變老,怕媽媽死;
很多父母都提到自己的寶寶膽子太小,怕這怕那的,寶寶們有共同的恐懼,比如和媽媽分離;也有各自千奇百怪的恐懼,如害怕棉花糖、怕影子、怕怪獸等。事實上,嬰兒從剛一生下來不久就開始出現恐懼,比如怕強光、怕巨大聲響。再長大一些,害怕的事物數不勝數,譬如媽媽的突然離去,陌生成年人的出現,對貓、狗類小動物的害怕以及怕黑暗等等。這種恐懼心理大多與寶寶的生活經驗、想象力、自信心等個性品質的發展有直接關係。嬰幼兒具有恐懼心理,一般來說不是什麼病態,而是一種年齡特點,一種暫時現象,不過它也提醒爸爸媽媽們,在孩子的情緒方麵可能出現了某些不安定,需要我們及時安撫、鼓勵和引導。
行為7怕生
Q:我女兒快三歲了,在家還比較活潑,能說會道的,可是隻要出門見了生人,又躲又藏,不給別人正臉,怎麼對她說服教育都不行,請問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A:這位家長,許多孩子在人際交往上都有兩重表現,在安全熟悉的家裏,在自己最信任的成人身邊是無拘無束的,很放得開,在陌生人麵前和陌生環境中比較畏縮,這是孩子安全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自然現象。
三歲左右的孩子用說服教育講道理,孩子不是聽不懂,但相對於孩子的天性來說,恐怕還是為時過早,因為孩子對許多社會性的禮節還不很熟悉,對於道理中的推理也不會按照大人的邏輯去接受。如果強求孩子接受陌生人和陌生環境,孩子會感到不安全,甚至感到很恐懼。即使在幼兒園學到了許多禮貌的知識,麵對每天都會見到的鄰居,孩子仍然會想不到將曾學過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環境中去。
家長之所以對孩子有期待,是因為孩子在家裏表現很自然,就順理成章地認為孩子在外麵也應該做到這樣。的確,孩子有做好的可能和前提,但需要更多的鍛煉的機會,否則,孩子就算在家裏再自然、再活躍,也還是對外麵的環境有恐懼感。建議家長經常帶孩子到外麵參加各種形式的活動,如同事聚會、親戚之間的相互走動、親子俱樂部的活動等,這樣,孩子就不會太認生了。此外,性格敏感、對交往環境挑剔的孩子真的很需要家長的鼓勵,而不是批評和指責。
孩子一碰到陌生人或者新環境就哭的狀況,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所以,那些經常有機會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經常有機會去接觸陌生麵孔的孩子,對於新環境和陌生人的適應能力就逐漸得到鍛煉。雖然剛開始見到陌生人也會不理不睬,但是很快就和別人玩熟了。一句話,多練習就能擺脫膽怯。
行為8淘氣並反抗
Q:老師,我總覺得我的兒子比一般的孩子更淘氣一些,而且如果批評他,他就表現出很反抗的樣子。他精力很充沛,弄得我頭很疼,有時我想不管他算了,愛怎麼樣隨他吧,可又想著要為他負責任,不能聽之任之。我該怎麼教育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