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冷戰開始,美國空防係統擔憂蘇聯遠程轟炸機突防,因此希望建立一套覆蓋全美的防空網,這要用上最新的雷達和計算機技術。於是“旋風計劃”被再次全麵啟用,而且規模要比原來大許多倍。
孫子曾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這種背景下,數十億美元被投向了旋風計劃。二戰剛結束時,美國朝野曾對IBM的壟斷能力產生了擔憂,把起初的許多計算機項目給了它的競爭對手。而IBM也確實像萊昂斯公司總經理西蒙斯分析的那樣,囿於利潤較大的打卡機,在計算機方麵進展不快。
但冷戰陰雲讓美國人把對IBM的壟斷擔憂放到了一邊,因為實施旋風計劃隻能選擇最有實力或潛力的廠商,IBM無疑是當時的最優選擇。於是大量的項目、資金向IBM傾斜,最高峰時IBM有七千到八千人為這個工程而工作。旋風計劃中集全美英才研發的計算機技術,也在委托生產時,逐步地轉移給了IBM。IBM在處理器、密集儲存器件和實時係統上迅速地處於領先地位,IBM不久就將這些新技術應用於商品生產。
技術和資金獲得了充分保障的情況下,IBM不僅在美國計算機市場上攻城掠地,其鋒芒很快指向了英倫三島,LEO的競爭對手很快由本土的廠商演變為IBM。
1960年11月,IBM在美國一家雜誌上打出一則廣告,“問:哪一家公司的發展速度超過了IBM?答:海外的IBM。”
眼看曾經被自己甩在後麵的IBM,在美國政府的政策性扶持下快速地超過自己,LEO曾不無抱怨地聲稱自己在孤軍作戰,沒有獲得英國政府資金支持,哪怕是鼓勵。
1963年2月,萊昂斯公司和英國電氣公司宣布,將各自的計算機公司或部門合並,成立了英國電氣LEO公司。業界人士評價這是在IBM壓力下的抱團取暖。合並後的公司經曆了一段令人沮喪的文化衝突期,兩支銷售團隊各自為戰,技術研發也沒有形成合力。而在這段時間裏,IBM投資50億美元開展的“360”項目則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技術上已徹底超越了LEO。
此時,由於冷戰的緣故,西方社會對東歐國家實施高科技產品出口限製,LEO落伍的機型則不在受限之列,在東歐市場獲得了回光返照式的成果。
莫斯科的告別晚宴
1967年,一台LEO 326 型號的計算機在莫斯科展出,這種機型在西方社會已屬於淘汰機型,LEO希望還能在這裏找到市場。缺乏硬通貨的當地用戶,看來也不想將錢花在這樣落伍的產品上,機器在參展後隻好又運回英國。
在回國的那天,展覽主辦方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告別宴會,招待所有展會期間的工作人員。大家頻頻舉杯痛飲,不想告別這冷戰期間難得的友誼。觥籌交錯間,LEO員工臉上笑意盈盈,而心裏黯然,他們知道LEO的流金歲月已然逝去,該說再見了。
記者手記:產業推動也“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烹小魚講究的是手法和火候,不翻就會焦糊,亂翻則容易肉碎。綜觀二戰之後,英美兩國的IT產業發展史,其中的經驗教訓與此暗合。
在二戰中,相比美國,英國承受了德國更直接的軍事打擊,因此參與軍事項目的科學家為了頭頂上少掉一顆炸彈,研發動力更強勁,所以英國科學家在計算機這一重要軍事項目上的進展非常迅速,成就突出。
戰爭結束後,英國政府本來可以抓住機會,推動計算機技術的民用和商業化,結果卻是束之高閣,逼得一個做餐飲的企業萊昂斯挽起袖子,自己來研發計算機做商業應用,由此演繹了一段傳奇。而同期,美國政府積極推動戰時軍用計算機項目民用化,掌握尖端技術的諜報團隊甚至集體轉為商業公司。
雖然開局不利,英國政府還有機會在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助英國計算機產業一臂之力,當時漸入佳境但存在發展隱憂的萊昂斯就很盼望這樣一個機遇,但是沒有。此時,包括IBM在內的美國計算機企業,在旋風計劃的資金扶持下,迅速壯大,並開始拓展英國市場。資金、技術上處於下風的英國企業開始眼睜睜地看著政府項目落入IBM手中。
1964年10月,威爾遜競選英國首相,其競選綱領中就包括扶持“技術白熱化”背景下的英國計算機產業,並對技術部大臣Frank Cousins說,英國的計算機工業“必須作為他的首要工作來抓”。這似乎比美國人晚了將近20年。
有人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是這樣嗎?在上世紀60年代,英國政府先將一堆計算機公司整合成兩家“大”公司,然後合並為一家,萊昂斯的LEO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卷入不斷的重組和合並中,並最終消亡。可是大並不意味著強,就是說一堆小舢舨連在一起,也成不了一艘航空母艦。而且,此時計算機技術在完成第一輪的大型化嬗變後,正向小型化方向演變,處於PC誕生前夜。這種形勢下,有創新力的小公司才應該是產業政策扶持的對象。美國政府在60年代後期,對藍色巨人IBM再次上起了反壟斷的緊箍咒,為大量的小企業留下了生存和創新的空間。簡單來說,60年代後期以來,美國對計算機的產業政策就是用《反壟斷法》約束大企業,而對中小企業采取了無為而治的手法。隨後,蘋果、英特爾、微軟、思科、穀歌、Facebook等公司梯次而起。
而在英國,萊昂斯LEO曇花一現後,有影響力的IT企業出現了斷代,多年以後才出現了個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