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養精神,窮養身”來自:super小趴趴6樓
我家是雙伴兒,為了讓兩個孩子不相互攀比,我們一向平等對待。現在,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都不錯,在決定對一對子女的教育模式時,我們看了很多書籍,深受啟發。
台灣首富王永慶希望孩子們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有選擇過自己喜愛生活的權利,樂觀、從容應對複雜的人生。為此,他對兒女們一視同仁,進行了節儉教育,在兒女的教育費供給上算得非常精準,不讓兒女有一絲奢侈的機會。就連和兒女聯係,也總用寫信的方式,從不打電話,因為他認為打長途太貴了。女兒王雪紅很感謝父親這種教育模式,從父女來往的書信中,她學到了不少處理事情的好方法,凡事智慧地“刨根問底”就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見,窮養並不是像樓主那樣刻意追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而是在物質上對孩子有所限製,讓孩子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培養其努力奮鬥自給自足的觀念。同時,在小學階段就要培養孩子正麵的精神狀態,接受社會現實,不盲目攀比,通過努力學習掌握文化知識、提高能力、創造獲得財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特爾曼對全球300位成功人士進行調查發現,他們青少年時代大多具備不畏挫折、勇往直前、樂觀向上、堅強自主的性格特征,而性格的形成,與孩子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
所以,我們有必要根據實際條件教育孩子,尤其是在道德、品格養成的教育上,不攀富也不裝窮,力求讓孩子在開闊心胸和眼界、吸收知識、具備得體的舉止、謙遜有禮的生活習慣的基礎上,養成堅強、獨立、自主、勤儉持家的性格品質。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家庭條件多麼優越,都要為孩子創造做家務的機會,讓孩子學會自理。讓男孩多幫助他人,多參加公益活動,培養其獨立責任感;讓女孩學會澆花、喂養寵物等,培養其具備家庭責任感和主動關心他人的性格。
現如今,窮養一樣都普遍存在著自理能力差的問題,很多家長過分“勤快”。孩子到了收拾碗筷的年紀,家長看不得孩子受罪,忍不住幫孩子幹活;孩子到了整理房間的年紀,家長看不得孩子受累,也幫孩子搞定。孩子很難在這種情況下提高自理能力,無形中失去了窮養的意義——培養孩子獨立進取的意識。
還有一些家長因為容不得孩子初次幹活的不完美,一而再再而三地出手幫孩子幹活。如果想讓孩子具備自理能力,適齡獨立,一定要容忍孩子初次嚐試的不完美。
另外,在物質消費上,如果家庭條件富裕,不是不可以選擇富養孩子,但要學習“七分消費法”。當孩子在物質上想要“十分”時,隻給孩子“七分”,必要時要學會和孩子講條件,讓孩子學會節儉、克製。但在孩子的教育上,萬萬不能含糊。總之,窮養富養並不取決於孩子是男是女,其中心意義是:“富養精神窮養身。”
英國某理財網通過對3000對父母的調查後發現,撫養女孩比撫養男孩的開銷總支出多8%~9%,這僅僅是小學階段的開銷情況。據相關分析,撫養女孩的家庭似乎不得不多花錢,這取決於小學階段的女孩開始對服裝和時尚有了最初的模糊的認識,希望進行嚐試並且擁有。另外,很多女孩主動要求學習鋼琴和舞蹈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但在中國,有49%的家庭認為養男養女的開銷相差不多,39%的家庭認為養男孩開銷多,僅有12%的家庭認為養女孩開銷多。還有很多男孩家長在考慮當男孩長大後為其買房置地娶妻。
而我更願意相信,“窮養兒子富養女”的觀念已經不再那麼深入人心了。彼年是男人的天下,女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家從父,嫁人從夫,夫死從子。而今男女平等,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古訓自然也不得不“變則通,通則達”了。男孩女孩,都要“富養精神窮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