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麼在拖垮你?(1 / 2)

什麼在拖垮你?

人生

作者:曉莊

管理者總希望找到激勵員工的好辦法,可有時卻忽視了其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實驗:棉花糖的誘惑

1972年,在美國一家幼兒園裏,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做了一個考驗兒童意誌力的實驗。

研究者找來一些4歲的孩子,讓他們分別單獨待在一個隻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裏,桌子上的托盤裏有小朋友都愛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他們,自己要離開一會兒,如果想要在這期間吃棉花糖,可以按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就會馬上返回。但如果可以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後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但大多數孩子還是堅持不到三分鍾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隻有大約1/3的孩子耐心地等到15分鍾後研究人員返回,得到了獎勵。

十幾年後,研究者發現,這1/3的孩子更加成功,他們的心理調節能力更強,考試成績更高,也更受周邊人信賴。

專注:讓意誌力更強

實驗發現,成功抵禦誘惑的小朋友,其秘訣在於通過做其他事情轉移了對棉花糖的注意力。而這樣做的根源在於,他們對於完成抵禦棉花糖誘惑這件事情的“專注”。

在歐洲街頭,常常能看到著名的活雕塑表演。無論任何季節,表演者都會身著盛裝,站在箱子上保持一個姿態數小時,甚至他們要連眼睛都很少眨。即使被酒鬼抱住,鴿子落在身上,也要堅持完成“演出”。

在西方,類似的“自虐性”演出不少。比如著名的忍術表演者大衛·布萊恩,他的表演場所通常是各個公園,他能不帶任何安全裝置,在50厘米見方、26米高的圓柱上站立35小時;在密封箱子中隻喝水不吃東西生存44天;在水下憋氣17分鍾……

支持他們意誌力的源動力和心理動機,就是要專注地做好這件事,成功地完成演出。

不過有趣的是,如此有意誌力的大衛先生,常常在表演結束後,體重以每月近8公斤的速度暴增。當然,一旦臨近表演季,他往往又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塑造自己的好身型和最佳表演狀態。

如此巨大的反差,是因為大衛在表演期之外便不想自製嗎?並非如此。隻是那時,他因為喪失了動機,沒有什麼要向公眾和自己證明的事,便“不需要”意誌力。

由此可見,心理動機對於牽引意誌力的重要程度。所以,回到職場中,作為管理者要調動和煥發員工的意誌力,使其改變拖遝等不盡人意的現狀,那麼就給他一個最強有力的心理動機吧,比如獎金、晉升、學習機會,或者是他向往的旅遊勝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