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法則17:順境需要挫折教育(2)(2 / 3)

第二,對待挫折的態度。作為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的態度常常不穩定,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碰到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挫折與失敗,這時,父母要及時告訴孩子,“挫折並不可怕,你隻要勇敢,爸爸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做好”。父母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挫折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嚐試。

第三,提供鍛煉的機會。父母要提高認識,改變原有的教養態度,讓孩子走出父母的“保護圈”,放開手腳不要怕孩子摔著、碰著、餓著,孩子摔倒了,鼓勵他,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對挑食、偏食、厭食的孩子,餓他一兩頓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父母不要去幫忙。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

第四,培養良好的性格。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麵對現實、麵對困難的態度,遇到困難應正確分析原因,迎著困難上,而不是逃避。告訴孩子世上沒有什麼事情能把人難倒的,有了困難也應鼓勵孩子獨自去解決。培養孩子一分為二地看問題。遇事不能患得患失,而應達觀開朗。並且幫助孩子用合理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消極情緒,保持孩子積極快樂的心境。

第五,適當讓孩子“受點罪”。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為了讓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能經受住風雨,現在就讓孩子“受點罪”也未嚐不可,培養他承受挫折的勇氣和能力。有了這樣的準備,孩子才可能在今後少“受點罪”。不少父母也懂得這個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艱險、勇敢堅強,但這種教育往往隻是停留在表麵,父母既不忍也不敢將孩子置於困難之中。然而,麵對挫折能夠堅韌不拔的性格僅靠說教是無法培養的,孩子必須經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

同一挫折對不同的孩子產生的心理反應不同,因此,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性格進行挫折教育,如果孩子自尊心較強,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沮喪心理,對這類孩子父母不要過多地埋怨、批評,而是點到為止,多加鼓勵;如果孩子較自卑,本來對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父母切忌過多指責,而要多加安慰,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創造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

堅強自信戰勝挫折

生活中不可能避免的是失敗與挫折,要讓孩子明白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爬不起來。苦難是人生的一大財富,不幸與挫折可能使人沉淪,也可能成就一個人的意誌品質,成就一個充實的人生。苦難是人生的一位良師益友,他能教給孩子學會用感激的心情、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問題,勇敢地參與社會競爭。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堅強自信戰勝挫折的意誌力,那麼他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直到成功。

【成功導讀】

居裏夫人曾先後兩次榮獲諾貝爾獎學金,而她的長女伊雷娜與其丈夫在她逝世後的第二年,也榮膺諾貝爾化學獎。伊雷娜說:“這是媽媽培育與熏陶的結果”。居裏夫人正值中年時,車禍奪去了她心愛的丈夫。但她表現了百折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並且用這無比寶貴的精神精心哺育著她兩個年幼的女兒。她鼓勵孩子要勇敢,訓練她們不“怕黑”,不許在打雷時把頭藏在枕頭下,甚至也沒有因丈夫的慘死而不許女兒們單獨出門。居裏夫人堅強的“遺傳”,使女兒創造了奇跡。

居裏夫人成功的事跡告訴我們:堅強是一種品格,堅強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堅強是一種力量,堅強是成熟的象征,堅強孕育希望,堅強創造奇跡。孩子不僅屬於家庭,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學會堅強,是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負責,也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父母的責任,不僅是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還應當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磨煉的機會,塑造他們的毅力,培養他們的意誌。讓孩子從小學會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