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楹聯新秀張誌強(1 / 2)

楹聯新秀張誌強

社區文化

作者:龍全忠

2011年12月12日,時令小雪,冀東大地寒風凜冽。位於灤河沿岸的灤州古城明清仿古建築群在嚴冬季節更顯得富麗堂皇,莊重而寧靜。這天,在雕梁畫棟的古城“巡灤府”會客大廳,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受灤州古城邀請,專程從唐山、秦皇島趕來,參加這裏組織的楹聯、匾額創作座談會。

出席會議的20多名楹聯、詩詞高手,大多是儒雅長者,閱曆深厚。而其中一位年輕人,身著便裝,謙遜禮貌,不善言辭,卻有許多老同誌主動上前與其握手寒暄、攀談。大家異口同聲稱他是冀東的楹聯才俊。

他叫張誌強,家居灤縣,今年40歲,高中畢業後就到國有礦山當了一名普通工人。

如此學曆和閱曆,如何寫出令全國同行高手拍案叫好的楹聯、詩詞,並且屢屢獲獎?據了解,張誌強除了日常閑暇創作,他在全國楹聯、詩詞大賽中還多次被舉辦方聘為評委做“裁判”。2011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的對聯大賽,海內外應征作品不下數十萬條,張誌強作為特邀評委,從正月初二忙到正月十一,整天守在電腦前浪裏淘沙,精挑細選,共參與評選參賽作品50多萬條,最後評出15000條優秀對聯進入複賽,圓滿完成了評審任務。

初次相識,帶著對張誌強的諸多問號,筆者在座談會間隙采訪了他。

1971年出生的張誌強,雖然沒有顯赫的學曆,沒有令人羨慕的工作,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消磨自己的青春。工作之餘,他抓緊一切時間為自己進行文化知識“充電”,尤其是在古典文學、詩詞歌賦方麵下功夫最大,通過自學,拿到了河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專畢業證書。或許是受父輩的影Ⅱ向和與生俱來的天賦,他在青年時期就對楹聯和古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涉足寫作,在同學問小有名氣。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文化知識的積澱,從2000年開始,張誌強更加潛心古文詩詞的鑽研,唐詩宋詞、四書五經、古典名著成了他每天必讀的書籍,有的名句和段落可以說爛熟於心,這無疑對他的楹聯、詩詞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誌強的父親也是一位文人,在本縣當過老師和秘書,退休後書法、詩詞是他業餘的最大愛好。開始,誌強在父親的幫助下,練習楹聯和詩詞寫作,每每出手都受到父親的讚賞,沒用幾年工夫,他的文化功底和創作水平遠遠超過了父親。2005年他利用楹聯網絡與聯友交流,始作對句。幾經磨練,其創作水平大增。2007年他開始參加全國各級各類楹聯、詩詞、賦賽事。到2011年底,在全國的各級賽事中榮獲大小獎項400餘次,不少佳作被全國知名景點、景區選用懸掛。2007年他成為中國楹聯學會會員,2009年任唐山市楹聯學會理事。從2008年至2010年連續三年獲得年度中國對聯創作獎,也多次在網絡上擔任對聯賽事評委。2011年,他不僅被聘為首屆全國百詩百聯大賽評委,還擔任了央視春晚征聯的初評委。

談及楹聯、詩詞的創作和自己榮獲的一連串獎項,張誌強感慨很多。他說,楹聯藝術是中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曆史悠久,雅俗共賞,實用性很強,先人們千年前就給我們做出了典範,我們應該不負時代的重托,繼承和發揚這門便於普及的文化藝術,麵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