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武安人民尤其不該忘記的事,還是房錦雲在武安現代教育上的開山之舉。或許是他真的認識到“非大興教學,不足以端士習而育人才”吧,在清朝末年興起的“廢科舉,興學校”的浪潮中,房錦雲與徐文德、徐文熠共同創建的武安第一所私立小學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式開學,定名兩等小學校,後改為初級小學校,民國六年改為國民學校。此後,伯延小學便一直是房家精心經營的主要事業,房錦雲1926年去世後,該校由房錦雲的侄子房續元接辦,添設高級班,更名為“私立尚德小學校”。二十年代,該校有教職員10人,學生分六級,共227名,均係單式編製,全年經費2840元,除由學田房租收入710元及學費1040元外,不敷之數,無論多寡,概由房家墊補。民國版《武安縣誌·教育誌》記載道:該校“講室校舍宏大整齊,操場尤其寬闊,運動器具無一不備,設備完善可為小學之冠。”再後來,房錦雲之子房德三又辭去北京的大學校長職務,回鄉親任伯延小學校長,直至武安解放。房家創建的伯延小學,百餘年來一直是武安教育的旗幟,一直是精英之才的搖籃,為伯延、為武安、為國家造就了無數的棟梁。為了這所小學,房氏父子40年裏一共付出多少金錢和心血,有誰能夠計算清楚呢?鼓山無言,洺水有情,隻有它們能夠見證房氏家族嘔心瀝血造福桑梓的無量功德!
房錦雲另外一件讓後人津津樂道的事情是,他兩次向遠在北京的大學捐款。一次是以巨金捐助民國大學,二次是當他得知中國大學因為資金匱乏建設停滯時,又一次慷慨解囊,捐建了第_宿舍,方便了學生住宿,從此得到我國教育界的欽敬,以致將第一宿舍命名為“尚綱齋”,從而成就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
房錦雲樂於擔當,走在時代前列,付出多,貢獻大,以至於他不僅在民間盛名遠播,從清朝到民國,也屢受官方的嘉獎。光緒三十年,清王朝對他獎二品封典,誥封通奉大夫。進入民國,大總統視他為民國的功臣,親自匾旌其門(匾文由蔡元培親書“育我菁莪”),並連續兩次授予他嘉禾勳章,一次為三等,一次為二等。我沒有去查證民國大總統的嘉禾勳章總共頒發過多少人多少枚,但我敢於斷定,像房錦雲這樣連續獲獎的人一定是鳳毛麟角!
商人理應以精於謀利錙銖必較聞名,但房錦雲的骨子裏似乎裝滿了儒家的道德學問,在私德上也差不多是個完美無缺的人,正像他房家古道門楣上的題字:止於至善。
房錦雲童年喪母,但像對待生母一樣侍奉其繼母。他的弟弟去世後,他善待其弟的兩個兒子,比對待自己的骨肉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於讓自己的親生子女嫉妒和不滿。在他的家族中,他像一把無形的大傘為大家遮風擋雨,他設立義田義學,以幫助族中的困難子弟,對於其中婚喪嫁娶有困難的人,他及時予以接濟,依靠他接濟的人,每年都有數十百人。
民國版《武安縣誌·人物傳》對房錦雲的評價是:性誠實,忠厚和藹,好善樂施。如果不是我們一一了解了房錦雲做過的事情,我們怎麼會相信這不是溢美之言;反過來說,如果不是我們預先知道了房錦雲是富甲一方的巨商大賈,我們怎麼敢把這當成是對一位商人的評價。中國古來有一句流傳極廣的老話叫“無商不奸”,這句總結了無數社會經驗的哲語,到房錦雲這裏怎麼就對不上號了呢?
房錦雲的所作所為足以流芳百世,也足以讓如今的許多人汗顏!誰說商人就一定要唯利是圖?誰說經商的準則就是利潤最大化?誰說富人就會為富不仁?找不到答案和楷模,就去看看100年前的房錦雲吧!如何做商人,如何做富人,從房錦雲那裏都能得到啟迪。
房家的輝煌止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土地改革。房錦雲唯一的兒子房德三死於其時,死因至今不明。他們的後代至今還在為恢複房德三的清白而奔走。
我無意也沒有能力去辨別政治風雲的是是非非。我隻想提醒現在的人們,不要忘記我們的曆史,不要忘記為我們的民族和民眾做出過貢獻的每一個人,包括100年前的房錦雲,以及他的兒子房德三……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