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附錄(6)(1 / 3)

6、如何叫孩子應付考試

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都不一樣,好起來不一樣,差起來也不一樣。有的孩子的差,是表麵現象,其實他腦筋很好,對功課的理解也不錯,就是考試考不好,拿不到好分數。

考試是現代教育下的一個不得不存在的糟糕東西。從前的小孩到店鋪裏學生意,比現在的小孩學功課幸運,因為他們不吃考試的苦。他們隻曉得天天給師傅倒洗臉水倒洗腳水倒夜壺,然後一門心思學手藝,沒有任何考試煩他們。碰到考試就頭疼,碰到考試就吃三勒漿,這是從前的小孩根本不知道的奇怪事情。

考試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國家目前沒有足夠的大學給孩子們上,也因為國家的教育部門,始終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業績,以便確定他們應得的獎金和榮譽,還有一個原因,是孩子要工作了,用人單位會問他,你讀的是哪個學校,主課分數多少,所以,你叫你孩子別介意考試分數,就肯定不對。你不叫孩子拿出一些精力來應付考試,可能他的功課會學得更好,甚至有天才表現,但前途會不會好就很難說。所以,對現在的孩子來講,應付考試是他們必須學好的一樣看家本事。應付得好,自然得分多,花時間少。

考試有考試的竅門。底下我講一講我本人的一件事,如果你孩子正好今年高考,我想你會有興趣往下看。因為,我講的是我高考時候的情況。

那是二十四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的高考題目沒現在的複雜,但那時候的學生也普遍學得差,再加上國家十二年沒正規招生了,考生比螞蟻還多,所以其入學競爭的激烈程度與現在比,有過之無不及。我得知我的測量師父(他可從沒考過我,但他認為我作為測量練習生,幹了一年多的野外測量,已達到中專畢業水平,給我的單位鑒定,就是這樣寫的)給我報了名,要我在探親期間趕回去應考,這時離高考隻有半個月了。

在這半個月中,我做了兩件我認為一定要做的事。一是把數理化從初中到高中的全部課本都通讀一遍,並自己歸納重點;二是把1949年到1965年的所有數理化高考題目,全部做一遍,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會做的就做,不會做的跳過去,其目的不是如何解決難題,而是熟悉試題類型。

當時社會上有許多高考培訓之類的輔導班,那時候經濟意識不強,那些輔導班全是免費的,許多優秀教師無償給考生講題目,但我一次也沒去聽。因為我覺得,與其聽懂一兩道難題,不及把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搞清楚。那時候,我實在沒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給浪費。等我搞完數理化,留給複習政治的時間隻有一天,留給語文的隻有一個晚上。無庸置疑,自然是語文考得最差,數理化考得最好,結果很幸運,考上了當時的88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的武漢某校。

考試期間,語文考砸了我自己知道(後來得知其分數是44.5分),心裏特別難受。一個中午,就在積雪很深的中學操場上一圈一圈走,要自己冷靜下來。這時我想,哪怕語文得零分,也要考好底下一門。結果我在雪地裏沒白走,底下一門果然如願考得不錯。

單就高考而言,我隻強調兩個問題,一是要認真理解基本概念,然後才是多做難題;二是無論考得好壞,一定堅持到底,千萬不能泄氣。

另外要講的一個小竅門是,叫孩子把記不住的概念、公式及定理,全歸納起來,寫到一張紙條上。不是叫孩子把紙條帶進考場偷看,而是叫他在考試之前記一遍,按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把這個記憶在腦子裏保持到考試結束,應該沒有問題。

7、馬太效應

西方有本書非常有名,這就是《聖經》。西方《聖經》裏有一章叫《馬太福音》,這《馬太福音》裏有一句話,而這句話,被學者稱之為馬太效應。其原話是: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