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幼兒”一詞,指二歲至八歲的孩子。應本地報社的約稿,我於1995年至1997年,陸續寫出本書的主體內容,連載於《江南晚報》的“家教天地”欄目,署名為羅家琪,曆時一年半之久。這時候,我女兒正結束她的幼兒期。
到了2002年,再次應報社約稿,於是寫了另一組家教文章,連載於《江南晚報》的“家教坊”。其內容,被歸入本書的最後一章《後幼兒期》。我指的“後幼兒期”,是孩子的八歲至十八歲,即止於孩子的高中畢業。這時候,我女兒剛讀中學。
現在是2012年了,我把以前的報欄文章彙集成冊,希望給有心於幼兒早期教育的家長,提供一些實用經驗。早在1979年讀工科時,我就熱心翻閱有關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麵的書,對日本著名心理學教授木村久一所編的《早期教育與天才》印象深刻。其主體內容是,寫一位德國牧師以及一位名叫斯特娜的美國語言學教授,對其子女的早期教育。及至十年後,我女兒出世了,我才有機會嚐試這種教育的一些做法,並樂此不倦。
我對孩子的家教實踐,基於兩個重要原則:
一是就孩子而言,身體健康第一,心理健康第二,學業功課第三;
二是就孩子的學業功課而言,觀念第一,方法第二,知識第三。
顯然這兩個原則,有悖於現行的應試教育。可我希望,我的孩子將自然而然地健康成長,成其為自己,而不是作為我的試驗工具,成為神童,進入哈佛,使我一舉成名。
如今我女兒在她喜歡的一座城市,就讀於她喜歡的一所大學,正在讀碩士研究生;而那所大學,是全國首批七所“211工程”高校之一。但較之於她入讀名牌大學,我更樂於知道她遊泳遊了一千米。
指望孩子將來入哈佛、劍橋的家長,本書於他們及他們的孩子,是愛莫能助的。但對普通家長而言,如我一般普通的,本書在幼兒家教方麵,則提供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觀念和方法,既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又能夠應付殘酷的應試教育現實。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惟有家長自己,才是孩子最早的且最直接的教育者。這種教育,即家庭教育,不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是幼兒早期教育還是後幼兒期教育,都客觀存在,無法回避。孩子有男孩、女孩之分,又有不同的年齡階段,且家長有父親、母親之別,又有家境、工作以及本身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以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千變萬化的。某一種方法,是否適合於自己的孩子,而適合的話,是否有必要作某些變動,是每個家長應慎重考慮的。
就本書而言,也是觀念第一,方法其次。書中所講的某一種方法,或某一個細節,即具體做法,可能隻對我及我的孩子有效,所以本書隻是給諸位茫然時一個參照,而裏麵的觀念,即想法和道理,是全書的關鍵所在。
底下拿我孩子作案例講這件事,由此可知,具體情況應如何具體對待。
怕是天生的原因,這孩子小時候就體質較弱,動不動就生病,即使到了高考複習期間,每晚必定早早睡覺,若叫她多看半小時功課,可能功課越發好了,身體卻垮了。另外,這孩子動作能力較差,別的小孩跳繩,一口氣能跳一百個,她隻跳五六個,而踢毽子、打乒乓球、投籃球等等,莫不如此差勁。
不過有兩點值得肯定。一是她學習效率較高,且從不害怕考試,所以能夠應付艱難困苦的高考複習;二是有一股韌勁,不怕吃苦頭,單是跳繩,就練了好幾個月,直到一口氣也能跳一百個才罷休。
因為有了有效的早期教育,就識字而言,在入學前,她就能夠通讀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格林童話全集》,讀繁體字的《湯姆索亞曆險記》,且有了諸多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她讀了小學,讀到高中畢業,就很少過問她的學業,這使做父親的、做母親的我們,省了不少心。就像自然而然生長的一棵樹,既沒有榮耀,也沒有自卑,甚至拿了全國競賽獎,也隻是塞到自己的抽屜裏,不言不語,不當回事。
但孩子不會一帆風順。小學一年級時,至少識了三千字了,可偏偏拚音成績很差。三四年級時,很難的奧數題都做得出來,可偏偏簡單算術老出錯。記得在小學期間,就功課上的事,就過問過這兩次;這在本書附錄《後幼兒期隨筆》的“孩子功課不好怎麼辦”一文中,有詳細介紹。
小學功課很好,可偏偏考初中時,語文考得極差,連及格線都不到(那是睡了午覺,給叫醒了去考場的,寫考卷時,仍困得連眼睛也睜不開),距本地最好的一所初中的錄取線,差了區區兩分;這也說明,她的數學和英語考得有多好。於是我跟孩子商量,若去讀那所最好的初中,就給學校交兩萬元讚助費,這筆錢家裏拿得出來,若去讀普通學校,以後考入了重點高中,這兩萬元就給你,小孩眼淚汪汪地作出選擇,去讀普通初中;我見她哭過三四回,每回都是才過了半小時,就眉開眼笑,忘了方才的痛苦了。後來,她果然考取了本地最好的高中,而我承諾的兩萬元,卻至今尚未給付,她也不急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