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針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要從小就著手。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大部分事情需要家長幫助去完成,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及時地告知孩子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就會認為事情都應該是父母去完成,這其實就是一種責任心的缺失。當然,這種責任心的缺失是不能夠責怪孩子的,因為沒有人去教育他們,什麼是責任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的去示範、去傳授、去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從孩子能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例如負責每天吃飯的時候給家庭成員拿筷子,自己的玩具自己負責收好等。當孩子做得很好的時候,家長也應該針對孩子的行為給予鼓勵和獎勵。
反之,孩子也要明白,責任的背後,是需要承擔的後果,對於孩子來說,有時也需要從失敗或懲罰中學到責任感的重要,當然,如果孩子沒有做到承諾,家長也要注意懲罰的尺度,因為懲罰不是目的,而是方法,用恰當的,不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的處理方式,才能讓孩子真的懂得責任的重要性。否則,一旦手段過激,反而會讓孩子以後更害怕承擔責任,這是非常不利於性格培養的。有一則關於美國總統裏根的故事廣泛流傳,講的就是父母幫助他承擔責任的例子,據說裏根在11歲時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鄰居的玻璃,麵對鄰居的“高額索賠”,裏根在認錯後,為難地向父母借了錢去還給鄰居,並通過之後自己的努力,打工掙錢還給了父母,並在日後的回憶中表示:“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假設,裏根的父母當年是將裏根打罵一頓,然後賠錢了事,而不是冷靜地借錢給孩子並要求有借有還,或許這個故事將是另一種走向,或許是從此孩子闖了禍都不敢跟家裏說,甚至學會撒謊等等,當然這隻是假設,但我們要明白的是,孩子責任感的培養,需要家長的智慧,更需要家長的耐心。
同時,在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時候,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協助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還是養寵物的例子,有些孩子可能隻是一時興起,有些孩子可能是真心想養,父母在這個時候,應該和孩子一起製定和討論出養寵物的細節,詳細列出要做的事情,並且分好工,規定好責任人。這樣讓孩子看清做一件事需要付出的努力,然後再自己判斷做出決定。但由養寵物的要求引申出的如好好彈琴這樣的要求,其實是不應該在這時提出,因為想養寵物本身是一件好事,如果將“好好彈琴”設定成了“養寵物”的條件,將“責任”的範圍和意義複雜化,反而混淆了事情本身的目的。
通常父母拒絕孩子的一些要求,是有父母的預設立場在其中,會根據過往經驗假設孩子能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如果父母預先判斷孩子做不到,自然直接否定,而不是幫助孩子來做決定。所以,當孩子提出某一個要求時,父母應該是抱著鼓勵支持的態度,然後用列清事實、劃定責任的方式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一旦孩子決定做,也需要在孩子遺忘分工和責任的時候加以提醒,幫助孩子持之以恒。
【父母課堂貼士】
1、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讓孩子去承擔家庭中的責任。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吃飯時擺好碗筷等,並給到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
3、教會孩子勇於承擔自己的過失,但要注意方法,不要傷害孩子的心理,以免適得其反。
4、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尤其是答應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第三課:爸爸的話,是道理,也讓人暖心
暖爸黃磊在《爸爸去哪兒》中展現出了他超知性的一麵,在和多多的相處中,他常常能發現生活的閃光點,人性的閃光點,不僅是感悟到父女親情,也從中理解了更多做父母的心,從他和多多的相處,會想到當年他的父母和他的相處。黃磊的每一次感悟,就好像是一碗心靈雞湯,也滋潤著每一位觀眾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