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花蓮,想喝飲料未果,還惹怒了爸爸,一開始是有些耍賴性質地哭,後麵看到爸爸真的生氣,還離開了屋子,就成了害怕的情緒的表達。
麵對Grace的哭泣,曹格的表現無疑體現出他是一個對孩子超級有愛心的老爸,幾乎是無條件包容Grace每一次的哭泣。當她無助時、害怕時、撒嬌時,總是及時抱抱安慰。當然,曹格也很多次地告訴Grace,哭不是可以用來溝通的語言,要Grace冷靜下來不要哭,麵對用哭泣來提要求,曹格也表現得十分理性,並不是孩子任何原因一哭就滿足任何要求。
那麼,如何搞定孩子哭的問題?這個得從根源找原因。
如果哭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家長應該要給孩子及時的回饋,尤其是1歲以內的孩子,及時解決餓了、困了、累了等問題,通常能順利讓孩子停止哭泣。
如果是情緒的反饋,如害怕、委屈等,家長應該首先去安慰孩子,搞清楚孩子情緒的根源,並表現出理解的態度,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援,並通過擁抱等肢體接觸給孩子安全感。尤其是陷入了自己情緒大哭不止的孩子,這時候試圖用講道理的方式去安慰孩子是無效的,他基本聽不進去家長在講什麼,最好的辦法是耐心穩定孩子的情緒,當沒有哭得歇斯底裏時,再來了解情況,對症下藥。
當然,當止住了孩子的哭泣後,家長也應該嚐試幫助孩子克服當下的情緒,如果孩子還是十分抗拒,家長就不應勉強,以免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今後反而更害怕類似的事情,教育不在當下,也可以以後再找機會,幫助孩子克服類似的困難。
如果哭帶有了一些提要求,甚至耍賴的性質,那麼家長的處理方式則需要更有技巧。若處理得不好,很容易讓哭成為孩子的“武器”,一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就用大哭來解決,“逼迫”家長滿足需求。
哭為什麼可能成為孩子的武器?美國行為主義性理學家斯金納給了我們很好的解釋,他在研究中發現,周圍環境決定了人的行為,所以隻要人能操作控製環境,就能控製人的行為反應,這也被稱為操作行為主義(OperantBehaviorism)。如果一個行為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麼之前發生的那個行為強度就會增加。
簡單來說,如果孩子在第一次提要求時,用哭著要求的方式達成了目的,那麼他可能就會學到,哭可以幫助他實現目標,假設接下來的第二次、第三次,隻要一哭,家長就很快滿足了他的要求,那麼,一哭家長滿足要求便成了“強化刺激”,哭的行為強度就會增強,每一次當孩子要什麼東西的時候,都會用哭來幫助他達成目標。
相信許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帶孩子到超市去買東西時,最怕孩子賴在玩具櫃或糖果櫃前不走,厲害的孩子甚至會耍賴大哭,為了不讓孩子哭鬧,趕緊給孩子買了東西了事,這樣的行為,就是在給孩子大哭耍賴的刺激。遇到這樣情況的家長可以回想一下,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這樣耍賴的,是不是第一次哭著要一顆糖吃的時候,家長很快滿足了他?如果是這樣,那麼,不客氣地說,孩子這樣的舉動,其實是家長教會的。
那麼,遇到這樣最為棘手的哭泣,家長要怎樣做?答案很簡單,就是不要給孩子“一哭就滿足”的強化刺激,而是要給他“不哭才可能滿足”的強化。當孩子哭著要糖吃的時候,家長不妨告訴孩子,“不要哭,好好說你要什麼,不哭才有糖吃”。孩子會很快配合,停止哭泣。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並不是不許孩子哭,而是不能因為孩子哭得煩,家長就塞個玩具、塞顆糖來止哭,也不能是因為怕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哭,家長沒有麵子,趕緊滿足要求了事,家長要做的是耐心地了解哭的根源,盡量給孩子正向強化,再來慢慢解決。
【父母課堂貼士】
1、當孩子哭泣時,家長要及時給到回饋,分辨孩子哭的原因,尤其是1歲以內的孩子,哭是他們唯一的語言,哭通常是有所需求,如果家長放任嬰兒長時間哭泣,會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
2、沒有必要喝止孩子的哭泣,尤其是孩子在釋放情緒時,家長可以用語言或肢體動作來安慰孩子,讓孩子慢慢地平靜。
3、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並哭泣時,家長要注意不要給孩子負麵的強化,即不要讓孩子學會“哭可以是武器”,而是理性對待,不能滿足的要求,跟孩子講清楚理由,說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