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孩子甚至可以讀書、考進士,沒有人會為難他們,而通過這種辦法,可以最大程度的消弱他們的反叛思想,這也是趙炎的底線,他絕對不能允許國內出現叛軍。
當然,趙炎的這一政策遭到了陳征、王累等大部分人的激烈反對,不過在趙炎的強行推動和陳浩若、張敬的力挺之下,這一道命令還是得到了貫徹,隻等鍾炎、劉傳兩路大軍進攻之後就開始準備了,當然,最終開始實行,也要等大戰結束了。
異地安置是這條命令的重要特征所在,半島上的人都將會被遷移到望建河南北以及東邊靠海的地方,而大室韋、鐵利、烏羅護、鮮卑、山北等部族則會前往半島、遼西等地居住,徹底的脫離他們祖輩所居住的地方,而且會被分置在不同的地區,成為單個的居民和小群居的村落。
而且在這之後,他們將不再是什麼室韋人、鮮卑人、鐵利人、高句麗人等等,而是會被統一命名為契丹人,而且不會再有什麼貴族的稱呼,變得和段氏鮮卑改稱的契丹人一樣,成為遼國的一個民族,從此之後,遼國將隻有三個民族,漢族、閃族和契丹族,同時,趙炎會選擇各部之中的優秀人才進入遼國的官場和軍隊之中,真正成為遼國的一部分。
改姓、易俗、入籍、使用漢字是趙炎漢化的幾個主要步驟,通過戰爭之後的有利時期進行這樣一係列的改革是很有利的,畢竟這些胡人信奉的是力量,隻要趙炎手中的力量讓他們拜服,那麼這一切都是有辦法實現的。
就在兩方都在調整著自己的時候,中原的情況也是逐漸的緩和了下來,羯族在和遼軍隱晦的合作之下,擊退了匈奴人的瘋狂進攻,並逐漸推進到了函穀關、堯山等地,並一度推進到了潼關前線。
但是因為後續力量不足和匈奴人主力的回援,羯族人被擊潰數百裏,而在黃河東岸,遼軍乘勝全麵進攻,收複了整個河東地區,和匈奴人隔河對峙,而在北線,遼軍占領了豐州、勝州、夏州一線,並圍攻靈州懷遠一線,虎視關內六州。
在這種情況之下,匈奴人也不得不開始逐漸的調整自己的政策,因為劉曜知道,如果他被趙炎所滅掉,那麼可能他還能夠善終,但是如果被羯族人擊敗,那麼可能整個匈奴部族都將會麵臨滅頂之災,這樣的情況一旦出現,那麼他劉曜就將會是整個匈奴部族的罪人,這樣的事情是他劉曜所不願意見到的。
所以,現在擺在匈奴人麵前的就隻剩下一條路了,他們無力麵對兩線的進攻,尤其還是羯族和遼東趙炎這樣強悍的地方勢力,所以他們必須要對一路采取和勢,另一路采取攻勢才能解決這一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