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男孩子的食量不低於父親,女孩子的食量不低於母親。要想做到這一點,就應該讓孩子吃飽和吃好每天的三頓飯,特別是應該把早餐吃好,食量應該相當於全日量的1/3。其次是少吃零食,通過飲用清淡的飲料來控製食糖的攝入,通過合理的食用各類食物而取得膳食平衡,最後是重視戶外活動。
在這一時期,孩子的體重大約每年增加2~2.5千克,身高每年可以增高4~7.5厘米。在這一階段的後期,孩子的身高增長會比較快,還有少數孩子飲食量比較大,但是運動量少,因此應該適當調節飲食,同時教育他們重視戶外活動,以避免發胖。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引導孩子吃粗細搭配的多種食物,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比如禽、蛋、魚、肉可以適當的豐富一些,奶類以及豆類食品也應該充足一些。避免偏食、挑食等不良習慣的養成。
五、聰明寶寶會動手
研究表明,小兒長到2歲多的時候,隨著思維與動作的快速發展,他們會出現“自己動手”的願望,而且這種願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發強烈。這時候,家長們應滿足孩子的需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因為人體內的各個器官在大腦皮層中都有著相應的“代表區”,手指也不例外,它與大腦的聯係也極為密切。
有關科學家曾把大腦皮層管轄軀體的範圍通過人形圖形的方式擬畫出來,從圖形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在感覺方麵還是運動方麵,手所對應的區域都是非常大的,而且這些區域的神經中樞還都是由神經細胞群組成。如果人的雙手從事精細而靈巧的動作,就會激發相對應細胞群的活力,促進大腦的發展,而大腦的發展又會促進雙手的靈巧性。
那麼,寶寶如何活動自己的雙手呢?
家長應充分借助一些簡單的工具與遊戲,鼓勵、幫助孩子運動他們的小手,通常情況下,可采取以下方式來提升寶寶手指的靈巧性。
撕紙:給寶寶準備一些五顏六色的紙,讓孩子隨心所欲的撕成條、撕成塊……並根據撕出的形狀,與寶寶一同想像它是大樹、花朵、麵條、蚯蚓、餅幹,等等。
折紙:給寶寶準備一些彩紙,告訴寶寶如何折角、折邊,並幫助寶寶折紙船、紙鶴、扇子、花朵等各式各樣的東西,然後讓孩子隨心所欲的折疊。
穿珠子:給孩子準備細線(塑料繩)和各種顏色、形狀的珠子(紐扣),讓他們隨心所欲的穿起來,最好能穿出一定的形狀。隨著孩子動作的日益熟練,可把珠子的洞眼漸漸變小,繩子也逐漸變細。
夾珠子:給孩子準備一些玻璃珠、乒乓球等圓形的物品,讓他們用筷子把這些物品夾到容器裏,然後再夾出來,等孩子熟練之後,便讓他們用筷子夾糖果、花生米、黃豆等。
左手影:帶領孩子唱歌、跳舞,並且教他們用小手比劃出各種動作、圖形,以增加手的運動量。
剪紙:剪紙是鍛煉手與腦的最好方式之一,可給孩子準備一把圓頭小剪刀(安全)和一些彩紙,教他們學習如何剪紙,如何拚貼圖形。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會孩子運動手指的同時,還要充分調動孩子的眼睛(觀察)和思維,從而不斷改善小兒手指動作的精細化程度,促進小兒的智力發展。
六、寶寶健腦應彈跳
運動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凡是有氧運動,特別是彈跳運動,能令人的大腦處於“原始”的啟動或放鬆狀態,其想像力會因此而從多種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變得更敏捷,也更富有創造力。同時,運動還能增強腦中多種神經遞質的活力,也會增強大腦思維反應的活躍與敏捷。由於孩子的大腦正處於快速發育階段,運動將給兒童帶來更大的收益。
那麼,應該如何讓寶寶彈跳起來呢?
1.對於剛要學步的寶寶(10月左右),家長可用手托住孩子的兩側腋窩,使其站立起來,並隨著孩子的意向幫助他跳躍。
2.寶寶1.5歲以後,基本可以坐直、爬行,在有輔助物的情況下也能夠自己行走,此時可讓孩子在床上或軟墊上隨意蹦跳,家長也要給孩子製造蹦跳的機會。
3.寶寶2歲以後基本可以自己安全行走,運動能力也明顯增強,此時可讓孩子學習兔子的“蹦跳”,家長也可以拉著孩子的手一起蹦跳。
4.寶寶3歲後,基本能獨立進行各種彈跳活動,比如,跳繩、舞蹈、踢毽子、跳橡皮筋,這些運動都會帶動下肢、上肢、腰、腹等幾大部位的肌群運動,能使呼吸加深加快(二氧化碳排泄加速,吸氧增多),同時,手部和腳部的很多穴位也會受到刺激,這都將刺激其對應的大腦反射區,增強大腦的思維、記憶與聯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