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狗聞到肉和牛奶的香味,就湊過來搖尾巴,但年輕人卻憤怒地嗬斥道:“滾開,饞嘴的家夥!別搶小狗的!”嗬斥的時候,他也忽然醒悟了。
他一下子明白了上帝這樣安排的苦衷。上帝的公正,就是讓所有的生命都能健康地發展,他安排人的命運,不是讓每一個人得到同樣多,而是讓應該多得到的多得到一些。由於人的天分有高低,體質有強弱,上帝總是首先照顧那些先天不足、營養不良的,以免他們夭折,而對那些先天較好、營養又充足者,卻似乎並不給予太多的特殊照顧。所以,看似上帝對你的某些不公,也許恰恰就是更大程度上的公正。因為上帝給了你健康,而非病態,給了你強壯,而非柔弱。不需要上帝的特殊眷顧,你也能很好地 對孩子提出的各項要求都做出讓步,是避免孩子吵鬧、糾纏的有效途徑。但長此下去會使孩子養成要了再要、毫不知足的不良習慣。——哈裏斯(《我們教育孩子的觀念》作者)發展。
上帝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當孩子覺得上帝對其不公時,您不妨給他講講這個故事。
早安,米勒先生
20世紀30年代,一位猶太傳教士每天早晨都堅持按時到一條鄉間小路上散步。而在他散步的時候無論看到任何人,他總是非常熱情地打一聲招呼——早安。
其中,有一個叫米勒的年輕人,起初對傳教士這聲問候反映十分冷漠。因為在當時,當地居民對猶太人和傳教士的態度是非常不友好的。但年輕人的冷漠,並沒有改變傳教士的熱情,每天早晨他仍然給這個一臉冷漠的年輕人道一聲早安。終於有一天,年輕人脫下帽子,也向傳教士道了一聲:“早安。”
轉眼幾年過去了,納粹黨上台執政。一天,村中所有的人,當然也包括傳教士,都被納粹黨集中了起來,並被送往集中營。在下火車、列隊前行時,有一個揮動著指揮棒的指揮官不停地叫著:“左,右。”被指向左邊的是死路一條,被指向右邊的則還有生還的機會。
這時,指揮官點到了傳教士的名字。傳教士渾身顫抖,哆嗦地走上前去,他絕望地抬起頭,眼睛一下子與指揮官的眼睛相遇了,他習慣地脫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指揮官的表情雖然沒有過多地變化,但仍禁不住還了一句:“早安。”聲音低得隻有他們二人才能聽到。
最後,傳教士被指向了 不要幫助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剝奪他自己的獲取成功的那種無價的特權和興奮。——卡耐基右邊。
有時候,人是非常容易被感動的。但感動一個人靠的不一定都是慷慨的施舍和巨大的投入,有時一個熱情的問候、溫馨的微笑,也足以在人的心靈中灑下一片陽光。
不要低估了一句話、一個微笑的力量,它很可能使一個不相識的人走近你,甚至愛上你,成為開啟你幸福之門的一把鑰匙,走向柳暗花明之境的一盞明燈。
媽媽的“活教材”
巨龍集團是美國一家著名的企業,其總部設在紐約曼哈頓,是一幢八十多層的大廈。環繞大廈的是一片鬱鬱蔥蔥的花園和綠地,在曼哈頓這寸土寸金之地更顯示出巨龍集團雄厚的實力。
一天,一位三十多歲的婦人領了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走進花園裏,坐在了長椅上。婦人好像非常生氣,滔滔不絕地和小男孩說著什麼。
在婦人和小男孩不遠處,有一位七十多歲頭發花白的老人,他手拿一把大剪子正在剪花園裏低矮不齊的灌木枝條。經老人修剪後一排灌木都齊胸高,頂部齊刷刷地非常漂亮,像一道綠色的圍牆。
正在與小男孩說話的婦人突然從手提包裏揪出一把紙巾,揉成一團後甩手扔了出去,紙巾不偏不斜恰好落在老人剛剪過的灌木枝上。白花花的一團在翠綠的灌木上非常顯眼。
正在修剪灌木的老人抬頭看了看婦人,婦人滿不在乎地回敬了老人一眼。老人沒有說話,拾起那團紙扔到不遠處盛放剪下枝條的一個筐子裏。但在老人剛拿起剪刀開始剪枝時,婦人又扔了一團紙過來。
“媽媽,你在幹什麼?”小男孩奇怪地問。婦人對小男孩擺手,示意他不要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