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生活教育(2)(2 / 3)

離開白宮後,吉米·卡特在緬懷往事時,特意對自己的童年時代以及青年時代與父親的關係進行了記述:

我從不吸煙。提起吸煙,我還真得感謝我的父親。在我心中,父親一直都是一 如果母親沒有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自己所希望的好孩子的熱情,那麼,說她失去了做父母的資格,也絕不過分。——井深大(日本當代教育家,“幼兒教育研究會”的創辦者)位大英雄,他身強力壯,為人正直、誠實,並且肯吃苦耐勞,愛好也非常廣泛。父親的身體素質可以與一個優秀的運動員相媲美,而且父親還是我兒時的好朋友。他經常帶我去打獵、釣魚,有時還在炎熱的盛夏帶我去田間勞動。但是,不管我跟著父親做什麼,心中都充滿自豪,心情都永遠愉快。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起,香煙在美國的銷量就直線上升。那時候,父親可謂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煙民,每天都要吸兩三包煙。父親當過兵,當時政府免費發香煙給士兵們,也就是從那時起,父親學會了抽煙。父親也曾好幾次嚐試戒煙,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他那時根本無法事先知道香煙最終讓他患上癌症而過早地離開人間。父親曾為自己不能徹底擺脫吸煙的不良習慣而十分苦惱。

我12歲的時候,父親鄭重地告誡我不要抽煙。他說,即使我想吸煙,也得等到21歲。我聽從了父親的告誡,信守著對父親的承諾。當我21歲時,我到商店買了一包煙,點著一根抽了起來。說實話,我並不喜歡煙絲的味道,於是便毫不猶豫地把煙都送給了別人。

多年後,我才知道我對煙的反應是比較典型的。大多數到20多歲後才開始抽第一支煙的人都不會染上抽煙的惡習。遺憾的是,我的母親、兩個妹妹,還有哥哥全都步了父親的後塵,淪為十足的煙民。

每個人都有追求快樂和享受快樂的欲望。小孩子不能忍受這種欲望的時候是很多的。尤其是小時候家庭環境好的孩子,就更容易控製不了自己的欲望。因為在他們小時候所有的欲望都被滿足了,以致他們不知道怎麼控製自己的欲望。他們隻知道,父母會尋求一切方法來滿足孩子的欲望,那麼他們自己想辦法去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也是很正常的。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特別明確的是非觀念(模糊的是非觀念肯定有),出了問題,也是正常的。

關鍵在於杜絕孩子幼年時沾染上惡習,讓孩子遠離不良習慣。

與學校的“批量培養”相比,家庭更應該是培養“個性”孩子的地方。——本書觀點

我們隻是窮了一點

一天,女兒放學回家後,說她的成績可以申請獎學金,於是便高興地要我趕快到村長那裏開證明。這一年來家裏經濟拮據,如果能夠得到獎學金,不隻是光榮,對這個家更是最實質的幫助。

當女兒把所有證明都送到學校回家後,非常驚訝地對我說,申請獎學金同學的家裏都非常困難,不是單親家庭,就是父母中有人傷殘,還有父母都已經去世的,真是可憐!她說自己隻不過家裏窮了一點而已,但是其他的都很好。對自己提出獎學金的申請,非常過意不去。她決定撤銷申請。

三個星期後,女兒輕鬆地回到家裏高興地說,由於她沒有申請,有一個比她更需要幫助的同學得到了獎學金。

回想這段時間,家裏的所有花費隻靠我不多的薪水,經常覺得窮得無奈。但是想不到孩子在粗茶淡飯之中,還能去體諒別人的遭遇、關心別人的處境,真是令我意想不到,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這是個善良的孩子,然而她的父母更是值得人們尊敬。

“我們隻是窮了一點”,多麼自豪的一句話,隻有堅強、善良父母的才能,培養出這樣懂事、自信的孩子。

一生的好習慣

1492年,一位16歲的聰慧少年,正式成為了天主教中最嚴格的教——紅衣主教教會的成員。那位少年叫吉瓦尼達·麥迪狄,他是富有的銀行家洛倫佐的二兒子。

麥迪狄參加完儀式回到住所後,發現了父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是這樣寫的:

你不但是教會裏最年輕的紅衣主教,而且是榮升此位的人當中最年輕的。因此你必須保持十分的警醒和謙遜,不要對別人擺架子,不 人們經常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就是父母贈送給兒童的最可所的禮物了。——馬卡連柯(前蘇聯早期教育實踐活動家)久你就會和你的同道一樣舉止得體了。

當與那些品格低下的人談話時,不要過於親密,要注意場合,更要顧及公眾的輿論。與更多的人交談,話題也力求廣泛。

在公眾場合,穿著打扮不要標新立異而要力求平凡,擁有一幢漂亮的房子和一個和睦的家庭要優於擁有奢華的住所和大批的隨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