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貿易中的風險防範與轉移(2 / 3)

第一,交貨時間優先的原則。風險轉移一般以交貨時間作為轉移的標準,如果賣家在交易過程中已經將貨物轉移給買方,則貨物交易過程中發生的意外風險應該由買家來承擔,在貨物沒有交付之前出現的風險應該由賣家自行承擔,風險在賣家與買家之間的轉移是隨著交貨時間發生改變的。第二,貨物過失劃分的原則。在國際貿易中,貨物交易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損失,這就涉及到貨物過失劃分的問題,即在貨物交易出現風險和損失的過程中損失應該由誰來承擔的問題。當貨物已經交付給買方,無論出現什麼意外,都應該由買家承擔相應的風險,同時買家還要根據合同的相關規定支付貨款。如果風險已經轉移給了買家,賣家同樣有承擔風險的可能性。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於賣家的疏忽大意造成的貨物損失。貨物的過失劃分原則就是在貨物交易的過程中,如果賣家有過失則賣家也要承擔相應的損失,如果賣家沒有過失,則所有損失由買家自己承擔的一種風險轉移原則。第三,當事人規定優先原則。在國際貿易過程中,不同的國家或者地區有不同的交易習慣,在進行交易時要對當事人的習慣進行有限考慮,即一國際慣例一旦被當事人確定或采用,在交易的過程中就要利用優先采用的慣例作為交易的準則,即風險轉移或者損失要優先適用當事人選擇的國際慣例。國際貿易中的風險轉移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情況,我國應該在對國際貿易中的相關法律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遵循相應的銷售合同公約,製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律法規,為我國的外貿事業提供有效的保護。

三、國際貿易中的風險防範

國際貿易中的風險轉移要根據具體的交貨時間、賣家與買家的交易活動等方麵進行責任確定以及風險轉移,在實際交易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風險防範,盡量將風險控製在未發生之前,減少貿易過程中的損失。在國際貿易中,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是哪一種風險,都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比如政策風險、技術風險、外彙風險等,都要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應對。當前國際貿易中的風險控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一)在貿易對象的選擇過程中要謹慎。國際貿易中的風險產生,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貿易雙方。因此在交易的過程中,一定要謹慎選擇國際貿易的對象,對進行交易的對象的資質以及信用情況要近視有效的審查,這是進行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前提。對交易對象進行審查,可以了解其具體情況,有助於貿易過程中做出相應的決策。對企業規避風險是一種有效的措施。這種貿易之間的資質和信用調查主要是對企業的真實性進行調查,即要摸清楚對方的底細,查看並且驗證對方的營業執照,對交易對方的資產信用真實性以及履行合同的能力進行分析,對交易對方的信譽度進行調查,以決定是否與其進行貿易往來。

(二)利用技術手段進行風險轉移。在國際貿易中,風險的出現往往是無意識的,貿易雙方在承擔風險損失的過程中也是無意識的,但是在風險發生之前可以采用一些技術性的手段對風險進行轉移,這種風險轉移或許並不能將風險完全控製,貿易雙方也會承擔一定的損失,但總體說來,利用技術手段對風險進行轉移也是風險防範於控製過程中的一個必要過程。在估計貿易中,進行風險轉移的措施是多元化的,我國的對外貿易主體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國際因素,選擇合理的技術手段來進行貿易風險的規避。比如對貨物運輸保險進行恰當的投保、充分運用出口信用保險、對國際保理業務進行合理的運用、適當地采用信用證等,這些技術手段對於國際貿易中的風險防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具體的國際貿易中,要根據具體的貿易形式、貿易主體情況采取合適的技術手段,將風險轉移出去。

(三)在貿易結算過程中采用合理的結算方式。在國際貿易中,結算時會遇到不同的貨幣之間進行結算的問題,本幣與外幣之間的彙率變動是造成貿易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國際貿易中會涉及到不同的貨幣折算,影響了各國企業的利益。因此在國際貿易過程中,要對結算方式進行合理的選擇,一般說來是選擇滿足雙方安全的結算方式,對雙方的風險規避都有一定的幫助。當前在國際貿易中常用的結算方式是彙付、托收、信用證支付,在實際的交易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合適的結算方式進行結算,規避貿易中的結算和外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