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單要素貿易條件的長期增長毫無疑問是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在對勞動生產率的計算上,產生了不同的標準來衡量勞動生產率,具體包括: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工業製成品勞動生產率,製造業勞動效益係數(張燁2004)以及要素產出率(王曉婷2009)。無論運用哪種標準來衡量勞動生產率,其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攀升都彌補了價格貿易條件指數的惡化。
從雙要素貿易條件看,中國與日本、美國和德國的雙要素貿易條件基本上是趨於改善的,但是與韓國的雙要素貿易條件的波動則比較大(胡靖2008),甚至處於惡化趨勢(汪素芹2006)。黃勇峰、任若恩(2002)對中美兩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差距進行了實際測度,建立起1985年雙國比較的標準,以表明中國與美國國際競爭力的實際差距和我國價格競爭優勢形成的本質原因。結果顯示,雖然在中美兩國間存在巨大的全要素生產率差距,但由於勞動小時工資率相對於勞動生產率卻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這使我國的產品獲得價格的優勢,相比之下,資本生產率與資本服務價格水平與美國卻大致相當。這其實從側麵說明了我們不能對我國與美國的雙要素貿易條件日趨上升的現狀盲目樂觀。
總體來說,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勞動力供給豐裕所導致的出口數量的急劇擴張和出口價格的持續偏低引起的;其次,我國的進口產品大多數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並且這些進口產品富有價格彈性。再次,我國的出口加工行業的技術附加值低導致製成品出口價格持續走低;而外商直接投資不僅提高了進口中間產品成本的上升而且壓低了出口產品的價格,並且抬高了進口中間產品、原材料的價格,人為惡化了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最後,我國近十多年來鼓勵出口的政策,導致外貿依存度持續上升,在這一過程中彙不可避免地會忽視出口產品的結構優化,導致出口價格一直上漲持續低迷。收入貿易條件的改善主要在於勞動供給的豐富導致的出口數量的激增。單要素貿易條件在於我國的勞動生產率的持續上升。
二、我國貿易條件的影響因素
在梳理所參考的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中,筆者把影響貿易條件的主要因素歸納為經濟增長、彙率、關稅、勞動生產率、外商直接投資、貿易結構、技術進步和貿易戰略等因素。
事實上,早在1999年,王如忠教授就較早地對我國的貿易條件進行了係統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 。他從理論上分析了最優關稅、關稅同盟、貨幣貶值、經濟增長、貿易自由化對貿易條件的影響作用,並且指出:大國征收最優可以改善貿易條件;關稅同盟內部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對各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一國貨幣貶值隻有跟本國的進、出口供給彈性結合起來,才能確定本國貨幣貶值是否會引起本國貨幣同比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不同型態的經濟增長對貿易條件的效應也不同的。
彙率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方麵,謝建國(1999)認為彙率的波動不僅通過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改善或惡化一國的貿易條件, 而且還通過貶值後的數量效應、結構效應和成本效應對貿易條件產生滯後影響。姚旦傑(2008)、楊娉(2009)認為,彙率變動能夠改善初級產品的價格貿易條件卻使工業製成品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彙率變動對各行業進出口價格的傳遞是不完全的,出口價格的彙率傳遞效應低於進口價格的彙率傳遞效應,但總體上人民幣彙率變動不是導致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主要原因。張學忠(2007)認為長期內,人民幣實際彙率與貿易條件存在雙向的因果關係;在短期內,實際彙率對貿易條件有顯著影響,而貿易條件對實際彙率的修正作用並不顯著。
與彙率不同的是,所有學者都肯定了技術進步在貿易條件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武海峰等,2004;陶旺生,2008);除此之外,貿易結構也是不少學者關注的焦點,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承認我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阻礙了我國貿易條件的健康發展(王允貴2004;曾錚、胡小環2005;李漢君、孫旭2009等)。張建華和劉慶玉(2004)將貿易條件變化的大部分原因歸結為產業結構的變化。
黃滿盈(2005)對1980-2004年中國貿易條件的諸多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勞動生產率對價格貿易條件的影響為負,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關稅及FDI對價格貿易條件的影響為正。並且通過對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分解的結果,指出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確實呈長期惡化趨勢,價格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呈遞減的趨勢,這種波動性主要是由“國別價格效應”引起的。
三、貿易條件與貿易利益、貧困化增長
盡管貿易條件一直作為衡量一國貿易利益的指示器,價格貿易條件長期處於惡化趨勢,我國的貿易利益是否因此受損?我國是否進入了貧困化增長階段?長期以來,這些疑問也一直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爭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