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張師爺打開緞盒,掏出玉珠捧上,大家呼地圍攏過來,劉老板繼續說:“就是它,如果不提醒,難看出它的瑕疵,珠心底有一穿紋。”李老板與眾人附和:“沒提醒,還真難看出來。”

劉老板很平靜,說:“今天大家記證,我要當眾毀了它,丟人不要緊,這東西不能留,看著會鬧心,這東西確能夠亂真,留著是個禍害,再不能留著它吭害人!”說著隨手將玉珠猛摔地上,碎散開去。

酒罷宴散,大家起身告辭。李老板是最早赴宴的,卻走在最後,說:“當鋪經營風險也大,要不,我還是撤了股----”

劉老板看著他的背影冷冷一笑。

三天後的黃昏時分,長衫人飄然走進了元亨當鋪。

劉老板大吃一驚,長衫人卻說:“我這是來回贖夜明珠的。”

劉老板半晌沒話,最後結巴地說:“你不是說,三月為限……”

長衫人掏出字據說:“有據為證,我可以提前贖當。”

劉老板接過字據說:“提前贖當本息不變。你原借走兩千塊大洋,要還四千。”

長衫人掏出銀票遞給劉老板,說:“這是本號錢莊的銀票,大洋四千。”

劉老板驗過銀票,隨手就交給王老先生下帳。長衫人急嚷道:“玉珠還沒還呢?你下的什麼賬啊!”

劉老板對張師爺說:“既然本息己還了,玉珠還給人家吧。”

張師爺從後堂端出錦緞盒來,長衫人頓悟,大驚失色:“你不是早……”

餘玉苗賞析: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商場上明爭暗鬥,工於心計的現象,在《套當》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李老板為了謀取利益,安排長衫人憑借夜明珠裝可憐來騙取典當錢。劉老板想賺取典當利息,便相信了長衫人的謊言。於是,雙方立下三個月的典當契約。後來,張師爺告訴劉老板夜明珠是假的時候,劉老板為了要回自己的贖金,便策劃了一場陰謀。

文章如此寫法,有什麼優點呢?

一是較為自然。劉老板通過設宴邀請有頭臉大戶見證“毀珠”場景,這比起寫直接向長衫人要回贖金,顯然要自然一些。

二是,從典當事件寫起,作者是想借此揭示商場上謀利的不正當手段。這樣既豐富了主題內涵,又對商人之間的不良做法進行批判,還包含了“我”對商場上爾虞我詐的悲歎。

我們常認為,事例越典型,越能烘托出人物性格。其實不然。典型事例有它的優勢,一般事例也有它的妙處。隻要處理的好,兩者的作用一樣重要。

文章中,長衫人通過假夜明珠招搖拐騙,這個一般事例可謂司空見慣。然而,李老板利用長衫人來騙取錢財,這才是真正的奸詐。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當劉老板知道自己被騙,他為了要回贖金,費盡心思大設騙局擊敗李老板,這個典型事例實在讓人喟歎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