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走進堯柏水泥廠,幾乎看不到多少煙霧,聞不到多少異味兒。聽了廠方介紹,才知道他們在生產線上配置了77台(套)高效帶式收塵器,將各揚塵點的揚塵全部回收,作為水泥混合材來利用,既保護了環境,還節約了資源。他們還建設了汙水處理係統,將生產中的廢水和生活汙水淨化處理,全部用於設備冷卻和綠化灌溉,實現了零排放。

堯柏水泥廠2007年開工建設,2008年點火投產,一年半的時間,已生產熟料一百三十多萬噸、水泥一百八十多萬噸,銷售水泥一百八十多萬噸,實現工業總產值6億元。並且該廠走的是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的道路,在水泥配料中利用礦山廢石、鉛鋅尾礦、硫酸渣等工業廢渣作為輔助材料和混合材。利用窯係統所產生的餘熱進行發電,又將電力循環用於水泥生產。

出了水泥廠,我們過旬河大橋,駛上一段淺坡,繞過一片樹林,來到大地複肥有限公司。

“大地複肥”這幾個字,在我聽來頗有詩意。其實並不是這樣,這是一個汙染嚴重的行業。該公司的前身是旬陽磷肥廠,始建於1977年。當時,水運衰落,縣上為了解決勞動力,就以原水上運輸公司閑下來的工人為基礎,成立了磷肥廠。他們利用本縣資源,土法上馬造硫酸,附近的草都死光了。2003年縣上整治汙染企業,吸引來陝西鋅業公司的資金,成立大地複肥有限公司,屬省鋅業全資子公司。他們以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為核心,達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要求。節能方麵通過“熱功電”聯產節能工藝,用焙燒餘熱蒸汽輪機代替主風機電機驅動,較傳統工藝節電50%,年創效益300萬元,被國家發改委作為2007年度節能項目給予4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在回收硫資源、回水利用、廢水和尾氣的減排方麵,都低於國家排放標準。

大地複肥公司現有300人,年產值6個億,是生態工業園區魯家壩組團內的龍頭企業。

參觀完大地複肥公司,太陽已經西斜,在金黃的明亮的柔和的光線照射下,那山巒、樹林、河流、房屋一片嫵媚,典型的陝南山區秀美風光讓人心曠神怡。

旬陽縣政府規劃辦公室主任鄧幫才說:綠水繞青山,青山叢中藏工廠,這是我們生態工業園區的理想景象。

我看到的正是這番景象。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出現的旬陽生態工業園,給人的是一種鼓舞、一種奮爭;一種科技力量的展示,一種時代圖畫的素描;一種富水與貧水的辯證認識,一種等待和自立的人生態度。

旬陽生態工業園在“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80個項目,力爭規模工業產值突破100億元。這在安康市是絕無僅有的,在陝南山區是名列前茅的。

我想,旬陽的發展模式,會越來越多地受到外界的關注。

一江清水送北京,我們希望送的不僅僅是清水,而是“富氧”的水。這個“氧”,它是空氣、是聲音、是現象,是對國家有益的資源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