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要注意使孩子掌握正確的交往方式,多讓孩子們參加活動,多多少少讓他們碰些“釘子”,然後逐漸學會考慮別人的權益,來擺脫“自我”。
嬰幼兒不合群的處理方法
2~3歲的孩子長得聰明又活潑,就是有一點不好,不太合群。這主要是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突出發展的結果。要把這個缺點改過來,教育孩子懂得建立友誼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父母經常不知道如何去做。
對於年齡較小或內向孤僻的孩子,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邀請性格相近或有共同興趣的孩子參加活動。活動剛開始,孩子們如何相處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有機會在一起,一起玩遊戲、搞活動,隻要孩子獲得了一次重要的共同經曆,就能為日後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礎。一旦孩子喜歡和同伴相處了,那麼你就應該對他(她)強調朋友的價值,鼓勵他們交往,不要鼓勵孩子抱怨同伴,否則就會強化他的孤僻。
等到孩子有了來往密切的朋友以後,父母的作用便是指導孩子如何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確定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範圍,灌輸適當的價值觀,鼓勵孩子個人的成長和人際關係的發展。
擁有一個“好朋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任務,這能為他日後良好的人際關係打下基礎。
怎樣培養嬰幼兒的自尊心
自尊是自我意識中自我體驗的核心。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父母的態度與評價常是他做自我評價的主要依據,當孩子確定自己得到父母的愛撫與尊重時,就會建立自尊心,相信自己的個人價值。所以,尊重不是寵愛,許多孩子可以從父母處得到寵愛,他(她)能感受到父母願意為自己舍棄一切,但也能感到父母總是不相信他(她)的能力。如在與客人談話時,常能感到父母為怕他(她)說傻話而緊張不安,經常要插嘴來幫助解釋。
父母不應對孩子以偏概全地下結論,因為孩子就在你的身邊,你們對一件具體的行為作出評價是有助於孩子學習和改正缺點的,但若從一件事而概括地為孩子下結論,說他(她)笨,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除此之外,父母還應該騰出一定時間,與孩子作一些平等的交談,一起做遊戲,傾聽他(她)們幼稚的意見,有些家務也可以征求孩子們的意見。這些方式都有助於使孩子感受到尊重。
如果總是去揭孩子的“短”,“哪壺不開提哪壺”,盡管有時你是逗孩子玩,但談多了,就會使孩子得出“我就是這樣一個有短處的人”的自我評價。長此以往,當然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應總是盯著孩子的短處,要努力發現你孩子的長處,並幫助他(她)發揚長處。當孩子沮喪時應予以鼓勵,遇到威脅時應消除其焦慮,並幫助孩子越過障礙。揚長避短則有助於孩子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弱點越過障礙。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助他(她)找到自身的力量。看看孩子是否有點音樂才能,看看他是否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或擅長舞蹈,或喜歡打球。最好能在小學初中交界期之間找到孩子的長處。讓孩子在進入中學時,有一項值得自豪的才能。當然,要父母先了解孩子的能力,然後為他們選擇一項技能,並幫他創造條件,使之取得成功。如果發現觀察結果不當,可及時更換,另選一項,從頭開始。
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競爭,隻有競爭才能贏得尊敬。要鼓勵成績一般的孩子在某一項目上勝過同學。孩子在學習中可能會陷入困境,你應該幫助解脫,並一直作為孩子奮鬥道路上最可靠的盟友。在幫助孩子競爭時,要教會他(她)熱愛生活。
要讓孩子有發展的空間,盡量早些讓孩子照顧自己,開始的緩慢與笨拙決不能成為父母插手的理由。懲罰對於犯錯誤的孩子並非不能使用,但是,要盡量避免當眾懲罰孩子,因為懲罰是為了教育孩子,而不是為了使他當眾出醜,更不是故意傷害他的自尊心。
不要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讓孩子在力所不能及的任務麵前丟醜與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自尊心的培養方麵是完全相反的效應。
許多研究表明,父母的關心對兒童自尊心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對小學生的研究以及對中學生的調查表明,民主平等的親子關係,和諧協商的家庭氣氛是個體自尊心形成的滋潤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