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慢性病的嬰兒不能打預防針
患營養不良、佝僂病、慢性腎炎、結核病、心髒病等慢性疾病的孩子,暫時不宜打各種防疫針,應采取其它預防措施,防止傳染病,並積極治療慢性病,待其康複後才補打防疫針。因為,防疫針都是用細菌、病素及其代謝產物製成的,有一定毒性,接種後出現一些輕微的反應,這些對健康的孩子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對慢性病患兒來講則可能承受不住;另外,接種疫苗後在體內產生抗體的整個過程,除了免疫係統參加外,也需要其它係統的組織器官的密切配合,如肝髒的解毒功能,腎髒排泄功能等,這樣勢必會影響這些有病器官的恢複,對病兒的健康不利。因此,為了不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利於他的康複,在孩子患有慢性病時不宜打防疫針。
新生兒異常現象及措施
雞胸或漏鬥胸
胎內胎兒肢體壓迫二側胸廓,導致雞胸;若四肢集中壓迫劍突下則造成漏鬥胸,出生後能逐步自行糾正。
“角弓反張”
常由麵先露胎位所致,出生後能逐漸自行糾正。
“螳螂嘴”
為兩側肥厚的頰脂墊,係正常現象,勿需處理。
“馬牙”及“板牙”
在牙齦部位可見散在的、淡黃色微隆起的米粒大小的顆粒,此係上皮細胞堆積所致,俗稱“馬牙”。有時見白色的斑塊,隱約見於齒齦粘膜下,此為粘液腺瀦留腫脹所致,通常稱為“板牙”,均不必處理。
口唇及牙床青紫
可能由高血紅蛋白血症引起。
乳腺腫大及泌乳
男女足月新生兒皆可發生,多在出生後3~5天出現,如蠶豆到鴿蛋大小。這是孕母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以及出生後雌激素中斷所致。一般於出生後2~3周消退,不必處理。若強力擠出乳汁,反而可能造成繼發感染。
假月經
女嬰出生後第5~7天有時可見陰道少量出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亦為孕母雌激素中斷所致,一般不必處理;若與新生兒出血症同時存在,則出血量可以增多,應按新生兒出血症處理。
生理性體重下降
初生幾天內小兒進食較少,由於排出胎糞、小便,加之有水分自皮膚和呼吸道喪失,所以生後4~5天內體重可略下降。但此階段體重下降不超過出生體重的1/10,在生後7~10天內體重可恢複到出生水平,以後逐日上升。
脫水熱
出生後第2~3天,若進食及喂水量不足或環境溫度太高均可引起脫水,導致發熱。體溫可達39℃以上,有煩躁、口渴、尿少、前囟稍凹等症狀,但一般情況尚佳。經補充液體後,體溫可逐漸恢複正常。
幼兒夜驚和夢遊的處理
夜驚和夢遊屬於兒童睡眠障礙,與小兒中樞神經係統成熟延遲有關。當白天過分興奮或疲勞,晚上看恐怖電視或電影及受到家長責備而心情不愉快時易引起發作。表現為夜間突然大喊大叫,躁動不安,麵部表現為恐懼和緊張,意識朦朧,持續1~2分鍾後繼續入睡,醒後遺忘或隻有片斷記憶,這種發作叫夜驚。
夢遊是指在睡眠中突然下地走動,做一些動作,如穿衣或穿鞋,或突然坐起,患兒睜眼意識恍惚、動作笨拙、行走搖晃,發作時間5~30分鍾,醒後對發作完全不知。學齡期兒童多見,5~12歲小兒中約15%至少曾有1次夢遊發作。夜驚和夢遊大多隨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一般無需治療。發作頻繁者,可服鎮靜劑如安定片等。需要注意的是少數夜驚可能是癲癇的早期症狀。另外,頻繁發作夢遊可能是兒童偏頭痛的表現之一,如同時存在其他神經係統症狀時應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幼兒大便有血的處理方法
在孩子的糞便中發現血絲時,有兩個主要問題需要考慮。首先要確定糞便中異常顏色的原因;其次是消除擔心和害怕心理,後者可能是更重要的。成年人都知道,不正常的流血多是癌症或其他嚴重疾病的潛在信號。兒科醫生認為孩子糞便中的血絲不會是癌症,也不認為存在嚴重的或危及生命的疾病。所造成的原因往往都是良性的,即使需要治療也常是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