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飲食營養(2 / 3)

16——28全奶5——8100以上

如果新生兒的消化功能好,每次的奶量和濃度可根據實際情況而有所增加,並在每兩次喂奶之間喂少許溫開水以緩解大便的幹燥程度,及清潔口腔以減少鵝口瘡等口腔疾病的發生。

掌握嬰幼兒的消化特點

嬰幼兒的消化係統嫩,與成人相比有較大的差異。

從消化器官上看,嬰兒口腔粘膜柔軟,麵頰部脂肪發育較好,舌短而寬,有助於吸吮乳頭。

嬰兒的胃賁門(胃的進口)括約肌發育不完善,關閉作用不強;幽門(胃的出口)肌肉發育良好,但由於植物神經調節功能不成熟,易緊閉,在吸飽奶後略受震動或吞咽過多空氣,都容易吐奶。新生兒及嬰兒階段,胃容量甚小,嬰兒每次哺乳量容易超過胃的平均容積,哺乳量過多,容易引起嘔吐。嬰兒胃的排空時間因食物種類不同而異,水為1小時~1.5小時,母乳為2小時3~小時,牛乳為3小時~4小時。

嬰兒腸管總長度為身長的6倍(成人為4.5倍),有利於食物消化吸收。

從消化的另一個係統——消化液上看,新生兒的唾液腺發育不全,唾液分泌量較少,3個月~4個月時,唾液腺逐漸發育完全,唾液分泌量增加,澱粉酶含量增多,消化澱粉的能力增強。

嬰兒的胃液成分與成人基本相同,有胃酸、胃蛋白酶、胃凝乳酶和脂肪酶。嬰兒的胃液分泌機能,與成人相比,明顯不全,但完全能消化人乳。嬰兒的胃蛋白酶有凝乳酶作用,可使乳汁凝固,有利消化。

腸消化液內有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澱粉酶。腸液從嬰幼兒時起,已含肽酶、乳糖酶、麥芽糖酶、蔗糖酶和脂肪酶等,加上膽汁的乳化作用,使食物消化完全。食物經過小腸,除了不能消化的部分外,都已分解成為最簡單的物質(氨基酸、單糖、甘油、脂酸等)而被吸收。

至於1歲~3歲的幼兒消化係統也比較嬌氣,需要在飲食上作出必要的照顧。3歲之後的兒童的消化係統已漸漸接近成人,但是在營養上也有特殊之處,應予以注意並加以調解,使兒童得到合理、完善的飲食。

預防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

在嬰幼兒哺育過程中,經觀察分析有二種情況:一種隻要孩子能吃就無限製地給小兒喂。另一種遷就孩子挑食、偏食、吃零食的壞習慣,正餐吃得很少。長期下去,前者營養過剩患肥胖症;後者導致營養不良症。主要原因在於家長對平衡膳食的認識不足。

所謂平衡膳食也叫營養平衡,就是要使小兒攝取的營養能符合小兒生長發育、智力發展的要求。健康意味著一個人不僅身體上沒有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狀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做到平衡膳食可以預防各種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性疾病。

為了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平衡。

(1)保證熱能供給的平衡因每人每天所需的熱能隨著年齡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範圍內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健康。

(2)把產生熱能的各種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糖均稱為產熱營養素,也叫必需營養素。在人體內產生熱能時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蛋白質供給的熱能應該占總熱能的10%~15%,脂肪占15%~25%,糖占60%~75%。小兒所需的蛋白質量可較成人高一點。

(3)以保持產熱物質與人體必需的物質(維生素)之間的平衡。維生素是不產熱的營養素,產熱的營養素需要這些非產熱營養素的配合。如吃糖多了,所需的維生素相應也要增加。故也需要保持平衡。

(4)微量元素與宏量元素之間平衡。微量、宏量元素都稱礦物質。這些元素在體內都有一定的比例,並且是按人體需要量而定的。過多會中毒,過少也會患病。各種元素之間正常的比例,稱之礦物質之間平衡。

(5)水和營養素之間的平衡。水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有重要作用,故也要保持平衡。

以上五方麵的平衡,可使小兒攝入的營養素做到全麵、平衡。

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特殊信號

人們通常把消瘦、發育遲緩乃至貧血、缺鈣等營養缺乏性疾病作為判斷寶寶營養不良的指標。這一方法雖然可靠,但病情發展到這一步,寶寶的健康已經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隻能“亡羊補牢”,這顯然不是上策。

其實,寶寶營養狀況滑坡,往往在疾病出現之前,就已有種種信號出現了。父母若能及時發現這些信號,並采取相應措施,就可將營養不良消滅在“萌芽”狀態。專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以下信號特別值得父母們留心:

情緒變化

美國兒科醫生的大量調查研究資料顯示,當寶寶情緒不佳、發生異常變化時,應考慮體內某些營養素缺乏。

(1)寶寶鬱鬱寡歡、反應遲鈍、表情麻木,提示體內缺乏蛋白質與鐵質,應多給寶寶吃一點水產品、肉類、奶製品、畜禽血、蛋黃等高鐵、高蛋白質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