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疾病預防(2 / 3)

患兒應臥床休息,室內空氣要新鮮,防止繼發細菌感染。要多飲水,對症治療,高燒時要物理降溫。患流感不用抗生素治療,可服板藍根衝劑、小兒清熱解毒衝劑等。

在流感流行季節,小兒住室要注意通風,不要到公共場所,注意增加戶外活動,曬太陽,積極鍛煉身體。

嬰幼兒流行性腮腺炎治療方法

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膿性腫脹及疼痛為主要特征。

腮腺炎的流行見於世界各地,而以冬春季為流行高峰,夏季則流行較少,一年四季不斷有散發病例。大多數發生於學齡前及學齡兒童,2歲以下特別是1歲以下很少發病。

本病傳染源為病人及隱性感染者。患者的唾液、血液、尿液及腦脊液中均可含有病毒。自腮腺腫大前數日至整個腮腺腫大期間均有傳染的可能性。傳播途徑主要為唾液飛沫吸入。人體對腮腺炎病毒具有普遍的感受性,一次感染後,可獲得終身免疫。

臨床表現

部分患者在腮腺腫大之前的1~2日內,可有發熱、倦怠、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嘔吐、頭痛、結膜炎、咽炎等不同症狀。

發病期間,腮腺腫脹多為兩側性,一般先見於一側,1~2日後波及對側,兩側同時腫脹者亦可見。腫大的腮腺以耳垂為中心,向周圍蔓延,使下頜骨後溝消失,2~3日達高峰,上緣可達顴骨弓,後緣達胸鎖乳突肌,下緣延至頜骨下而達頸側,以致臉麵變形。腫脹為非化膿性,局部有疼痛及過敏感覺,張口或咀嚼時更顯著,表麵灼熱,有彈力感及觸痛。腺腫整個過程約1~2周。腺腫最初3~5日內可伴有發熱、乏力、頭痛、食欲減退等症狀。

腮腺炎易並發腦炎、睾丸炎,以腦炎為最常見。腦炎一般於腮腺腫脹後3~10天出現症狀,也可在腮腺腫大前1~2周或遲至腮腺腫大後2~3周發病。也可與腮腺腫脹同時發生。其主要症狀為發熱、頭痛、頸強直、嘔吐、嗜睡、譫妄。

防治措施

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為止。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注意口腔清潔,可應用含漱劑。飲食可進食流質或軟性食物,應避免酸性食物,保證有充足液體攝入。可內服板藍根衝劑或注射板藍根製劑。方劑以普濟消毒飲為主。局部可用紫金錠或金黃散醋調外敷。

嬰幼兒急性喉炎治療方法

本病是由細菌或病毒侵犯喉部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見病原菌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近年來各種呼吸道病毒亦為主要致病原因。

小兒急性喉炎多發生於冬、春季節,2~3歲多見,也可發生在較大兒童,可直接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喉部,也可繼發於麻疹之後,為麻疹常見並發症之一。

因為小兒喉部比較狹窄,粘膜下血管豐富,故在炎症時,易發生粘膜充血、水腫,使聲門、喉部管腔變得更狹窄。輕的全身症狀不明顯,體溫正常,僅有聲音嘶啞及犬吠樣咳嗽,或呈破竹樣“空空”聲咳嗽,無呼吸困難症狀;重的常起病急,突然高熱,起病不久除有聲嘶、犬吠樣咳嗽外,還常伴有呼吸道梗阻症狀,即吸氣性呼吸困難,吸氣時有喘鳴聲,伴胸骨上窩、胸骨劍突下及肋間軟組織凹陷,如果不嚴密觀察及處理,梗阻程度可由輕度發展至重度,甚至引起窒息,此時麵色青紫,全身極度衰竭,或煩躁不安;肺部體症不多,僅有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許粗濕羅音。

預防傷風感冒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患麻疹後應細心護理,防止並發喉炎。發病以後積極治療,預防喉梗阻的發生及進展,給患兒多飲開水,保持室內濕度及溫度,當有嚴重喉梗阻情況時,必須分秒必爭的積極搶救,必要時插管吸氧或須作氣管切開。

嬰幼兒口角炎的治療方法

如果孩子經常口角糜爛,甚至口唇裂縫、出血,就是患了口角炎。口角炎常伴有舌炎,這時舌呈鮮紅色,舌乳頭可有部分剝落,舌麵、舌尖出現明顯毛刺狀小乳頭。這種病多為維生素B2缺乏引起的。

經常患口角炎和舌炎的孩子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及肉類、蛋類,同時可口服核黃素片(維生素B2)。

嬰幼兒痙攣性喉炎治療方法

痙攣性喉炎的典型症狀為喉部痙攣,常在夜間驟然發作。其病原體主要為副流感等病毒,患者年齡大都在2~6歲之間。

上呼吸道發生輕度感染時易致喉痙攣。患兒常在前半夜驟然發病,咳嗽聲緊促如犬吠。嚴重者有顯著喉梗阻,並出現喉鳴,吸氣時胸壁凹陷,唇色青紫。經過治療後痙攣緩解,隨即沉睡。次夜可重發,並連續數夜發作。白天聲音嘶啞,但無痙攣現象,至夜間症狀又加重。

本病須慎防冷空氣的侵襲,夜間睡眠時尤應注意保溫防風。

治療方法為:

1.增加室溫與濕度,以弛緩喉痙攣。

2.利用嘔吐劑。可將2~4毫升吐根糖漿給予2~4歲的幼兒,隔20~30分鍾給1次(一般隻須重複給藥1~2次),直至嘔吐為止。嘔吐後痙攣大都緩解,此時宜給魯米那等鎮靜劑促使入睡。預後良好,一般不需氣管切開術。在痙攣較重時還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為了防止痙攣複發,患者要多休息,保持室內溫、濕度。如夜間發作以後,可給小劑量吐根糖漿(0.5~1毫升/次,每日3次,連續3天,並宜在晚睡前重複1劑,同時加鎮靜劑。)。

嬰幼兒皰疹性口炎治療方法

本症為小兒容易發生的急性口腔粘膜感染,也可能單獨發生在唇及口周皮膚,以學前兒童多見,有自限性。

單純皰疹常發於唇部及鄰近口周皮膚和口腔粘膜。呈散在或成叢的小水泡,周圍有紅邊。初起時發癢,繼而有痛感。水泡很快潰破,形成淺潰後迅即結痂,數日即脫落自愈。全身症狀較輕,所屬淋巴結有時略腫大。嬰兒發生在口腔粘膜者,常因拒食啼哭才被發現。

治療:

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藥。但可塗擦魚肝油軟膏以促其愈合,並可減輕疼痛。進食時宜用流食或軟食,食前可用1%奴弗卡因液漱口或塗布,也可以減少疼痛。

嬰幼兒家庭用藥的誤區

孩子有病,當然要給他吃藥啦!但很多家長對待喂藥給孩子吃這件事情並不夠“專業”,往往犯了錯而不自知。這包括喂藥方法、儲存藥物方法以及使用一些成藥的常識等。以下陳列了一些常犯的錯誤,並告訴大家正確的處理方法。

錯誤1:

用一隻普通湯匙或茶匙來量藥水喂給小朋友吃,而不用專門為小朋友而設的量藥水用的試管形匙。隨便用一隻平常用的匙來喂藥水,很容易喂了太多或太少的份量給小朋友,影響療效。1茶匙的分量相當於5毫升,但一般餐具用的茶匙的容量由4毫升至9毫升不等。喂小朋友吃藥水,最好是用試管形匙,喂嬰兒吃藥可用滴管。

錯誤2:

沒有依說明在吃藥前搖勻藥水。搖勻藥水才吃是有原因的,因為需要把各種成分混合在一起,否則,開始吃的2/3藥力不夠,到最後吃的1/3又嫌太衝,會對小朋友有害。

錯誤3:

保留著已過期的藥物。每種藥物有它的有效或安全日期,已過期的藥物是有害無益的。必須養成習慣先看看藥物是否已過期,才喂給孩子吃。最安全的做法是每3個月清理一次藥品或藥櫃,丟掉已過期的藥物。若不敢肯定是否已過期,為安全起見,寧願棄掉,不要怕浪費。

錯誤4:

孩子服食了買回來的成藥已數天,仍未見改善病情,你卻依然繼續給他吃下去。假如孩子吃了這些成藥己兩三天,還未見好轉便應該停止不要再吃,須盡快帶孩子去看醫生。

嬰幼兒感冒用藥的誤區

嬰幼兒用藥主要集中在感冒藥,小兒感冒用藥問題已被多種媒體反複論述過,但小兒感冒後父母仍很著急匆忙去醫院,或急忙讓孩子吃藥。我們發現許多家長喜歡給孩子用新藥貴藥;還有許多家長由於心理作用想馬上見效,一下子給孩子治好,給孩子感冒用藥“一次到位”,即一次就將解熱鎮痛、抗病毒、止咳、抗菌藥全給孩子吃,覺得這樣更保險,殊不知現在市售的各種感冒藥不能徹底殺死感冒病毒,隻是在緩解感冒症狀,減輕病痛,縮短病程方麵起作用;與此相反,還有個別家長過分誇大西藥的毒副作用,隻吃中藥有時延誤病程。還有一些家長將成人感冒藥給孩子用,有這樣一位母親,將一粒成人用速效感冒膠囊一次喂給一歲半的孩子,雖未發生什麼中毒事件,但暴露出不合理用藥問題已相當嚴重了,應引起我們家長的充分注意,家長也普遍反映缺乏簡明扼要,操作性強的指導性資料,以供正確選擇適應自己孩子的感冒藥,本文試就上述問題做一簡述,在小兒感冒合理用藥方麵,給廣大家長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