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疾病預防(3 / 3)

給新生兒喂藥的方法

新生兒對藥的感覺己非常靈敏,己能夠區分出甜、苦、辣、酸等味兒。若給予乳汁、糖水就張大口很喜歡吃。如果給苦味的藥,酸味或味兒不好的東西,他就會用舌把喂食的匙向外推出。新生兒的味覺是相當發達的,味蕾的分布範圍要比成年人大得多,占據整個舌麵部。所以新生兒的味覺是很敏感的。

給新生兒喂藥,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苦味藥物應放少許糖以減少苦味,不致拒食。

②喂藥前不要哺乳,以免拒食,再則飽食後再喂藥會引起嘔吐。

③喂藥時禁忌捏鼻孔強行灌入,以免藥物嗆入氣管而致窒息的危險。

④喂藥的方法可用小匙盛藥後,順著口腔的頰側慢慢地喂入嘴內,這樣不易嗆咳。

⑤喂完藥後,可喂一點溫開水,讓口腔中的藥物全部進入胃內。

⑥注意藥片要磨成細粉,調成糊狀才能喂。

鵝口瘡的處理方法

新生兒鵝口瘡是一種黴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性疾患。患兒口腔內布滿白色物質,形狀如“鵝口”,因此叫“鵝口瘡”。

孩子患這種病,主要是奶頭、食具不衛生,使黴菌侵入口腔膜。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孩子也容易患此病。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製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麵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用1%龍膽紫藥水塗搽療效也不錯,但因用藥後口唇周圍染色,影響觀察並汙染衣物,故臨床上用得很少。

兔唇與齶裂的處理方法

唇裂俗稱為兔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口腔頜麵部先天性畸形。其表現為孩子生後即見其上唇的一側出現缺裂,且該缺裂多位於一側鼻孔的中央直下方。少數情況下,孩子可出現雙側唇裂。偶見唇裂發生在下唇。唇裂的大小不一,大者可至鼻孔,從而影響鼻軟骨、鼻中隔及齒槽的正常結構。

齶裂為孩子口腔中上齶部分出現的缺裂,俗稱狼咽。輕者僅為上齶的前部出現缺裂。重者缺裂可達整個上齶,甚至齒槽及鼻孔或鼻中隔。齶裂的發生率較唇裂較低,但孩子發生齶裂時,多伴有唇裂現象。單純唇裂一般對孩子沒有大的影響,而齶裂則可影響孩子的吃奶及發育。

唇裂、齶裂是怎樣發生的呢?在胚胎的第四周至第八周這一階段,是孩子麵部逐漸構形完整的過程。如母親在此時期遇到風疹或其他病毒的感染,或受到放射線的損害,以及出現較嚴重的營養缺乏、精神緊張等情況時,均可使胚胎期頜麵部的發育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唇裂或齶裂的發生。另外,唇裂及齶裂皆有家族傾向,即與遺傳因素有關,在患兒的直係或旁係親屬中,往往有同樣的畸形現象。

患有唇裂或齶裂的孩子出生後,一定會令其父母感到不安。尤其是對齶裂的嬰兒,父母往往不知該如何喂養和護理。一般來說,孩子患有單純性唇裂時多不會影響其進食等功能。並且在生後6個月以內,甚至生後2周左右即可施行修補術。手術方法較為簡便,其效果亦大多會令人滿意。所以,做父母的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患有齶裂,尤其是嚴重的齶裂,則一般須待孩子一歲以後,三歲以前方能進行修補手術,且常須施行數次手術方能完成。在此前後,合理喂養孩子及加強對孩子的語音訓練,十分重要。齶裂對嬰兒進食的影響為,孩子在吃奶時易嗆奶和吸吮無力。反複經常發生嗆奶,較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發生;而吸吮無力將會導致孩子進食量少而影響其生長發育。父母在給孩子喂奶時,應注意將孩子放正,喂奶速度不要過快。奶中可加入適量的米湯,使得奶液稍稠些而不易發生嗆咳。待孩子稍大些,則可增加半流質或固體食物的成分。如孩子生後一喂就嗆,則應用滴管喂養,即用滴管吸取奶液後,一滴滴地滴入孩子口中,采取此方法時,應注意保持滴管的清潔,並耐心地給予足量喂養。患有唇裂的孩子可同時存在其他的骨骼畸形,並較易發生扁桃體及增殖體肥大、中耳炎和慢性鼻咽炎等疾病,所以,應加強對孩子的保健措施,按時去保健機構實行體格檢查,並在上述炎症發生時,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以保證孩子的正常發育和身體健康。

嬰幼兒生病征兆及表現特點

哭是寶寶尋求幫助的惟一方式。新生兒哭時一般不流淚,因此難以知道他需要什麼。正常新生兒的哭,常是因為飯、口渴或尿布濕、環境溫度過低或過高引起的。

哭還是寶寶的語言,正常新生兒每天總會哭幾陣的。假如他很安靜,不哭不鬧,反要引起注意,要判斷一下他的大腦發育是否正常。

呻吟

如果新生兒呼吸道或心髒疾患,導致肺功能明顯紊亂,或因腦部有疾患,呼氣時有哼哼呻吟聲,這表示病情嚴重。持續呻吟要比間斷呻吟病情更重,應毫不遲疑地送醫院診治。

嘔吐和漾奶

嘔吐是指乳汁自胃經口吐出,吐出時有較大的衝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漾奶是指乳汁自食道或胃經口溢出,一般用力不大,並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強烈收縮。不論嘔吐或漾奶,都可能是喂養方法不當,或食物攝入量過多引起,也可能是胃腸道功能紊亂或先天性腸閉鎖、食道閉鎖等疾病造成。一般情況,隻要孩子食欲好,日見發胖,這就不要緊,但要注意喂養方法,喂奶時取右側臥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如果嘔吐或漾奶伴有下列表現時,應引起重視,請醫生檢查:

①食欲減退,精神萎靡。

②發燒或前囟飽滿。

③體重減輕或有失水表現。

④嘔吐物帶血或呈黃綠色。

⑤常吐泡沫狀液體或流涎。

⑥腹脹或可見到胃、腸的蠕動波型。

⑦便秘或生後未排出胎糞者。

黃疸

新生兒在生後一周左右大多出現黃疸,這是生理現象。但是,由於是新生兒的特點,使得不少疾病能引起或加重黃疸。因此,當黃疸出現時,要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如果黃疸具備下列情況之一時,可能並非生理性:

①在生後24小時內黃疸即相當明顯。

②黃疸遍及全身,呈橙黃色,並在短期內明顯加深。

③黃疸一度減退後又加深或生後2~3周仍很明顯。

④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黃。

⑤全身狀況不正常:發燒,食欲不佳,精神不好,兩眼發呆。

出現這些情況要及時治療。

呼吸

新生兒正常呼吸時不費勁,每分鍾40次左右。若呼吸少,有些快慢不勻,幅度時深時淺,隻要不伴有皮膚青紫或心跳減慢等現象,則屬正常。呼吸異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暫停。

呼吸窘迫:呼吸很費勁,吸氣時胸廓的軟組織及上腹部凹陷,呼氣時發出哼哼的呻吟聲;呼吸時兩側鼻翼翕動。呼吸速率明顯增快(每分鍾60次以上)或減慢(每分鍾30次以下),常伴有皮膚青紫。

呼吸暫停:呼吸暫停指病兒的呼吸停頓15秒以上,並且伴有麵色青灰、心跳減慢。早產兒發生率較高。

以上兩種情況都要引起注意,及時救治。

腹瀉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4~6次,外觀呈厚糊狀,有時稍帶綠色,是正常的。如果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湯樣或為綠色稀便則為腹瀉;腹瀉嚴重者水分甚多而糞質很少。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喂奶量或乳中含糖量過多、受涼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數因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過少時大便次數也可增多,稱為“饑飯性腹瀉”,這時大便較鬆、色綠、次數雖多但量少,應與其他腹瀉相區別。

腹瀉應予以治療。

皮膚青紫

皮膚呈藍紫色即為病變。新生兒剛出生時,由於生活環境驟然改變,心肺功能需要調整,皮膚有些青紫,但在出生20分鍾以後應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可能是病態。引起新生兒皮膚青紫的原因很多:單純青紫多為青紫型先天性心髒病,陣陣發青則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或嚴重感染所致。另外,環境溫度低時,小兒會發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經保暖可隨之消失。有的小兒在宮內受壓,局部瘀血,生後麵部會有紫色斑,稱“損傷性出血”,生後可逐漸消失,不用擔心。

皮膚蒼白

皮膚和粘膜蒼白也是一種病態,原因有:

表淺血管收縮:見於環境溫度過低或孩子有疾病時。

貧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

出現這種情況也應加以治療。

身體發燒

發燒也是新生兒在細菌或病毒感染時的重要表現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時,媽媽感覺到孩子口腔發燙,才知道孩子生了病。可是新生兒感染後不一定都發燒,特別是出生體重輕或病情重的孩子,甚至體溫低於平常。另外,環境溫度過高,也可使體溫上升,因此,不能單純看體溫判斷寶寶是否生了病。

嬰兒驚厥

新生兒驚厥具有典型的抽搐症狀,有時隻表現為:

①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

②口部反複地作咀嚼、吸吮動作。

③呼吸不規則、暫停並伴有皮膚青紫。

④麵部肌肉抽動。

⑤少數新生兒表現為:全身或一側肢體肌肉,一陣陣地抽顫或肌肉持續緊張。

驚厥是一種神經係統症狀,但不一定都是腦子裏有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發高燒、水電解質紊亂、先天性心髒病引起腦缺氧、黃疸太重、敗血症等,一旦發生,要查清原因,及時處理,切勿延誤。

新生兒在睡眠時,出現手指、足趾小抽動,醒後又一切正常,這不要誤認為驚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