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疾病預防(2 / 3)

早產兒、難產兒以及有明顯先天畸形、皮膚病等的小兒,禁忌接種。

新生兒要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國,乙型肝炎的患病率均高得令人吃驚。為此,我國有關部門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這種疫苗沒有傳染性,對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現已在新生兒中廣泛應用。

整個免疫注射要打三針,第一針(一般由產科嬰兒室醫務人員注射)於孩子出生後24小時之內在上臂三角肌處注射,劑量為10微克。第二針在出生後一個月注射,劑量為15微克。第三針在出生後六個月注射,劑量為5微克。全部免疫療程結束後,有效率可達90%~95%。嬰幼兒接種疫苗後,可獲得免疫力達3~5年之久。

免疫疫苗接種過程簡單,一般沒什麼反應,個別孩子可能出現低熱,有的在接種部分出現小的紅暈和硬結,一般不用處理,1~2天可自行消失。

新生兒發熱的處理方法

發熱對於新生兒來說是常見的症狀,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發熱。由於新生兒在生理上有許多特殊之處,所以父母不要隨便給孩子服藥。例如給新生兒服用退燒藥,有時會出現周身青紫、貧血、便血、吐血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死亡。這是吃了退燒藥,造成凝血機製障礙而引起的。

新生兒發燒後最簡便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是物理降溫法。新生兒體溫在38℃以下時,一般不需要處理,隻要多喂些水就可以。如在38℃~39℃之間,可將繈褓打開,將包裹孩子的衣物抖一抖降低熱量,然後給孩子蓋上較薄些的衣物,使孩子的皮膚散去過多的熱;也可以讓孩子的頭枕一個冷水袋來降溫。對於39℃以上高熱患兒,可用75%的酒精加入一半水,用紗布蘸著擦頸部、腋下、大腿部及四肢等處,高熱會很快降下來。在降溫過程中要注意,體溫一開始下降,就要馬上停止降溫措施,以免出現低體溫。在夏季降溫過程中要注意給孩子飲水,白開水或糖水均可以,這是因為孩子在發熱的過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水分,因此要給予及時的補充。這裏所介紹的是降溫的辦法。還要請醫生檢查孩子發熱的原因,進行治療。

新生兒發燒症治療方法

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7.4℃,腋下體溫達37.4℃以上稱為發熱。有時也會因劇烈運動,過厚的衣被的原因而使體溫暫時性的超過37.4℃。這種情況屬於正常,不必擔心。發熱是身體保護性的全身反應,能使心率加快,循環旺盛,白細胞增加,吞噬病毒,衝淡毒液,並產生抵抗疾病的抗體,促使疾病痊愈。在寶寶發熱時,應先檢查一下寶寶當時的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引起疾病,發熱後最好讓醫生先檢查一下,再做適當治療。

由於寶寶的神經係統還未發育成熟,在39℃的高熱(燒)時易出現抽風反應,即肌肉不能控製地收縮和意識臨時障礙。在寶寶發熱時,家長應防止出現抽風。可采取下列措施:

降溫

應用冷水或冰袋敷頭,使寶寶頭部溫度降低。

擦浴

若寶寶身體發燙全身又無汗,這種情況可用溫水或60度白酒或75%酒精加溫水一倍輕擦四肢和胸背,尤其是腋下、肘部、頸部、大腿根部以及窩處等血管豐富的部位。

雙足保暖

若寶寶雙足發涼表示身體血液循環不良,可用熱水袋或37℃~38℃的溫水浸泡雙足,讓血液流通以利於腦部降溫而防止抽風,並及時送醫院治療。途中保暖但不可穿得過多,以防體溫上升。

注意保暖

若寶寶發熱時身上出大汗,口唇發紫,此時不可冷敷降溫或擦浴,而應用熱水袋、喝熱糖水保溫,若寶寶發抖時也應保溫,但同時應做好抖後降溫的準備,因為抖後體溫會升更高。

抽過風的寶寶在下次發熱時也容易抽風,所以應預防感冒等疾病,此外,若寶寶低血鈣,可能在體溫不太高時就抽風,尤其是患佝僂病的寶寶一定要注意。對抽風的寶寶應檢查血鈣,以考慮補鈣,防發熱抽風。

寶寶在發熱時應保持呼吸通暢,多喝開水,應多喂清淡多湯汁的食物,少食多餐。此外,在寶寶發熱時也不要隨意晃動寶寶以免加重抽風。

新生兒猩紅熱治療方法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多見於2~8歲兒童。

發病原因

冬春季發病較多,由於這種細菌含有紅疹毒素,所以得病後皮膚出紅疹。

病狀表現

感染後2~3天出現症狀,發燒,數小時後全身皮膚猩紅,布滿細小紅疹,有時如雞皮樣。在皮膚皺折處皮疹密集同時有咽痛、頭痛、嘔吐,也可能有腹痛,並有全身不適。檢查可見患兒咽部紅,扁桃腺腫大,有膿性滲出物。舌質鮮紅,舌乳頭肥大突出如楊梅狀,稱為楊梅舌。持續2~3天體溫下降,皮疹逐漸消退。疹退後皮膚無色素沉著。2周左右可有脫皮。一般多為細屑樣,嚴重病例可有大片脫皮。

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受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可能並發變態反應性疾病,常見的是急性腎小球腎炎,往往發生在猩紅熱2周以後。輕症隻在尿常規化驗發現有少量蛋白和紅、白血球。重症可有水腫、少尿和血尿,也可有血壓升高。因此對猩紅熱患兒在發病2周時,應作尿常規化驗,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此外也可並發化膿性損害,多見於體弱兒和幼兒。常見如頸部淋巴腺炎,表現發燒、頸部淋巴腺腫大疼痛、全身不適等。也可發生化膿性中耳炎。

治療方法

患兒要隔離以防止傳染別人,同時也減少再感染其它疾病,臥床休息。在發熱期間宜給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燒退後可恢複正常飲食。一般患兒不必住院治療。可用青黴素注射、紅黴素口服或其它抗生素治療。用藥後1~2天體溫可下降,皮疹消退。這時不可停藥,因體內細菌未完全殺滅。一般應治療5~7天,症狀完全消失,咽部紅腫消退才可停藥。經過正規足量抗生素治療7天,無症狀體征者可解除隔離。

注意事項

集體兒童發生猩紅熱時,部分小兒可能隻表現化膿性扁桃腺炎而沒有皮疹,其傳染性相同,同樣應隔離治療。同班孩子和其他密切接觸者應服預防藥,常用複方新諾明,每天0.25g~0.5g,連服3天。

新生兒發熱治療方法

發熱是小兒疾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家長帶孩子看病的一個主要原因。

人體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產生熱量,又不斷從皮膚和呼吸道散熱。在人的腦子裏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體溫,使其相對穩定。正常人腋下溫度在36℃~37℃之間(試表調節時間5分鍾為準)。喂奶或飯後,運動、哭鬧、衣被過厚、室溫過高都可使小兒體溫暫時升高達37.5℃左右。新生兒、小嬰兒更容易受上述條件影響,有時甚至可達38℃以上。所以,一般認為37.5℃以上為發熱。(體溫在37.5℃~38℃稱為低熱,38.1℃~39℃稱為中度熱,39℃~41℃以上為高熱)

發病原因

小兒發熱主要是由於細菌、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如常見的流行性感冒、肺炎、敗血症、痢疾等都常引起發熱。發熱還可由於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如藥物過敏、中暑、脫水、嚴重燒傷、創傷等。計劃免疫疫苗接種後也可有短暫發熱。

病狀表現

發熱既是疾病的一種症狀,也是機體與疾病作鬥爭的結果。一些身體非常衰弱的孩子或早產兒即使有嚴重感染也可能不發熱,甚至體溫低於正常。所以,不能單純以發熱高低判斷病情輕重。發熱時除體溫升高外還可以伴有四肢發涼、臉紅、呼吸急促、脈搏心跳加快、煩燥不安、消化功能紊亂如腹瀉、嘔吐、腹脹、便秘等症狀。少數幼兒可以發生高熱驚厥。發熱時心跳加快、血循環旺盛、白血球增高,抗體產生增加,這些都利於機體與疾病作鬥爭。

注意事項

在病因不明時不能急於用大量退熱藥退熱,這樣既抑製了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又可能把熱型搞亂,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1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即使診斷明確,用藥及時,也可能要持續2~3天才能退熱,有些病毒感染或較嚴重的細菌感染要持續3~5天甚至1周以上。2對於高熱39℃以上的孩子,尤其有高熱抽風史的,要及時給予退熱。3還有一些孩子對某些退熱藥過敏,用藥後起了皮疹、誘發哮喘等。退熱藥都有一定副作用,故切勿濫用。

治療方法

1.發熱時,患者食欲明顯減退,應少量多餐,可口、清爽、少油膩。

2.小兒發熱,需注意高熱驚厥。體溫超過39.5℃,應采取退熱措施。

3.物理降溫方法:

(1)降低環境溫度,利用風扇、空調、通風換氣均可。

(2)利用冰塊、冷濕毛巾置於大血管處,比如頸部兩側、腋窩、腹股溝。降低血液溫度,但注意防止凍傷。置於頭部、前額降低顱內溫度。

(3)40%~50%酒精,進行擦浴,加速散熱。禁用部位,胸前區、腹部、頸後,因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減慢,腹瀉等不良作用。

4.藥物退熱,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新生兒肝炎綜合症處理辦法

新生兒肝炎綜合症是一種以持續的黃疸、血清膽紅素增高、肝或肝脾腫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總稱。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種病毒均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從而使胎兒的肝髒致病,並連累其他髒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種細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髒病變,肝內外的膽道閉鎖及膽汁粘稠綜合症所致的肝髒損害等,均屬於新生兒肝炎綜合症範圍。

新生兒發病的初期表現為黃疸顯現,起病緩慢,一般在出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並持續不退,病情較重,伴有吃奶不好、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體重不增、大便淺黃或灰白色、肝脾腫大等。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治療,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很快恢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