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不成字,他隻好講慢一些,讓學生記筆記......那些纏著醫生要開病假條的同誌們喲,你們看到這裏,是何心情那些瞧不起教師工作的同誌們喲,你們看蟄這裏,有何感想河東學校飛躍了,1983年初中升學,中專預選,成績由第14名上升到全區第4名,1984年又奪取了全區頭一名的桂冠。1984年全恒口:區的七個單項評比中,河東學校得了五個第一。同時,又被評為全縣"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受到了縣政府的表彰獎勵。學校的勤工儉學和工會工作也被評為全縣的先進集體,文藝體育活動也分別獎得全區第一、二名。學校的變化,令群眾刮目相看,令領導刮目相看,在外界影響較大,結果,學校被定為區屬重點中學。"1984年下半年,有一個去武漢參觀學習的難得好機會,姚維寬因工作纏身本來不想去,但又一想如果去外地學習一些辦學的先進經驗,回來後對治理我們學校也有幫助,閉關自守怎麼能行呢?於是他咬了咬牙,整理行裝出東方已經泛出了魚肚自,模糊的世界在逐發了。
怡:好這時,全省有一個評選山區優秀教師韻活動,河東學校自然有一個名額,該評誰呢?在校的負責人主持召開了全體教師大會來進行評比。會上,負責同誌宣讀了評選山區優秀教師的文件和所要求的條件,然後讓大家提名。
一位教師站起來說:"要選山區優秀教師,我提姚維寬。他在山區從事教育工作20來年,成績顯著,是個走一處紅一處的好校長。"另一位教師跟著發言:"姚維寬當優秀教師名符其實。我們且不說他在鐵路小學工作出色,群眾聯名寫信挽留他的故事;我們也不說他在新生學校大搞勤工儉學,把問草房建設成一所漂亮的新學校事跡;他來我們河東學校的所做所為都是有目共睹的,我讚成選他。""又有一位教師補充說"他不但抓教學,另外也關心同誌,善於團結大家一道工作,善於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說實話,和姚校長一起工作處處感到溫暖,人心裏暢快,工作順心,挨了批評也覺得舒服,我同意選他。"教師們紛紛發了畝,眾口一聲地選舉姚維寬。最後,一位語文教師自告奮勇來承擔了寫先進材料的任務。
姚維寬從外地學習回來了,校裏向他彙報了評選山區優秀教師一事。聽說選了自己,姚催寬連忙搖頭,一再說:"我不行,我不行,要選其他教師,他們做的工作比我多呀。舡教師們卻不容他推讓:"這是你不在家大夥兒推選的,也證明了眾心所向。聽說1979年調資時,按群眾評議你愛人應調一級工資,但為了有利幹工作,你給愛人做思想工作,把名額讓給了另一個老教師,這一次可堅決不行,要不大家可罷課了。"
不管他怎麼分辯,大家把填好的表和評選意見,還有先進材料給上級部門送去了。
姚維寬的事跡得到了上級領導部門的重視,經過層層推薦、評比,他被定為省山區優秀教師。後來,又被評選為陝西省勞動模範,是去年我區四位教師勞模之一。
遙遠處的一聲雞啼,把姚維寬從睡夢中驚醒,他抬起頭來一看,喲!原來自己伏在抒公桌上睡著了。這時,窗戶紙已經發白,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他起身用臉盆去接了一點兒冷水來,急匆匆地攘了把臉,然後踱出房,到外逸束吸收新鮮空氣。
漸明顯起來。陡峭的巴山南峰呈一片黛綠色,綿延的秦嶺北坡則是一片翠黃。巴山上的森林在鬱鬱蔥蔥地茁壯成長,秦嶺中的莊稼在茂茂盛盛地趨向成熟,、西路壩這個秦巴間的川道更是充滿勃勃生機,汽車在公路上奔馳,火車在呼嘯前進;稻浪在田野裏翻滾,魚兒在池塘裏跳躍。這是安康的精華之地,俗稱"白菜心兒"。做為一個人民教師,家鄉養育了我們,我們要對得起家鄉的父老鄉親,對得起家鄉的下一代啊!
姚維寬繞著學校轉著,觸景生情地想著。校園裏的起床鈴聲敲響了,學生從四麵八方走來了,現在,也衣服整潔,步履輕快,再不.象當初那樣帶著一高一矮兩條板凳來上學了。看到這裏,姚維寬心中一陣快慰。
他慢慢轉到校門口,正要走進去,忽聽身後有人喊:
他回頭一看,隻見一個婦女拉著孩子急匆?匆走來。他停下腳步,問:"大嫂,這麼早,有事嗎?"那婦女來到麵前,非常激動地說:"姚校長,上前年我做了一件對不起河東學校的事,讓孩子轉學處去,現在一一現在我想請你批準讓他仍然轉回來。"
姚維寬猛地想起,這不剃是179182年他初來學校在校門口碰劐的那位拉著孩子轉學的婦女嗎?蚶,正是她,雖然年長了幾歲,但麵貌來變。因為刃肟件事在他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所以他還記得她。這孩予當時不過上三年級,現在恐怕讀初中了吧。姚校長,請一定收下他。"那婦女顯得很焦急。雖然學校現在已有20個斑,1200多人,每個班平均在60以上,嚴重的超員,給老師教學和輔導帶來了很重的負擔,並且還有本學區的學生不斷地轉回來,外學區也要求轉到這裏來上學,但姚維寬還是不忍心把學生拒之門外√對這個有典型意義的學生就更應該收下了。他爽快地點點頭,說:
"好,我同意了,去報名編班吧,以前是我們沒把學校辦好,不怪你。"
那婦女感激地道了謝,讓孩子給校長敬了禮,然後奔進學校去了。
姚維寬走進了學校,迎麵是一座蓋了半截的辦公樓。看著尚未完工的樓房,他又皺起了眉頭。
盡管河東學校現在的教學質量上去了,聲譽影響越來越大,又是先進集體,但學校的設備還是相當差的。沒有一座樓房,每個教室裏密密廊廊擠瓣了學生教師仍住著又破又窄的小房子,姚維寬夫妻倆鼠住在一問房子,兩個人灼辦公也在這間房子裏,孩子複習功課做作數也在這擱房予裏,兩邊牆壁堆滿書籍、課本、學生的作業本,還有日常生活用品,中閥隻剩下一條窄窄的過遘。筆者曾在這個過道中坐了很久,不得不常常為人讓路而秀得狼狽不堪。正在蓋的這座辦公樓,還是各單位和廣大群眾積極集資而才能動工的,但經費仍然不夠,姚維寬現在還得為它而四處奔波。
"當當當矽上課的鈴聲敲響了,姚維寬回宿禽拿出課本,向教室走去。早晨的陽光明媚,早晨的空氣真好。大地上洋溢著一派晨光,教室內也充滿了一派晨光,姚維寬的心頭更是晨光燦爛。
他總是精神抖擻的迎接每一個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