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三城(2 / 2)

鐵路城象一架不緊不慢轉動著的恒律機器,將一批批人送出去,又將一批批人迎回來。水電城和金州古城的居民,每天總有不少於部群眾川流不息地趕到那兒去乘車,走出大山,走出峽穀,走向廣闊,走向遙遠。

最冷清的,莫過於水電城了。但此城空氣清新,街麵幹淨,環境幽靜,居民安寧,這也是一大優處。

三城居民隔江臨水遙遙而住,自然也有許,多不同了。除了職業上的差異,最重要的是人的恩想上的隔閡。水電城和鐵路城的人,一方瞧不起一方,雖都是部屬單位,但自恃為高,互不青睞。另外,這兩城的居民多數是外地遷來的,他們曾經隨著建設工程的轉移而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豪放暢快,且工資豐厚,因此篾視金州城的土人心地狹窄、眼光短淺和吝嗇小氣。可金州古城的人們也把這些"外來種"不放在眼中,認為他們粗野傲慢,大手大腳,缺乏涵養謙遜之美德。於是,衝突產生了,街頭上口角之爭是常事。

開頭,由於習慣不同,氣質不同,連服裝和口音也不同,所以總顯的格格不入。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需要和時代的要求,就發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江北兩城的外地人走進古城來,給本地人帶來新鮮的氣息和繁茂的市容。人家那時髦漂亮的裝飾打扮、人家那瀟灑的姿勢和正直的氣度,還有人家那標準的普通話及利落的言談,都引起了本地青年們的羨慕和仿學。本地人的淳樸、精明,以及食宿習慣等等,在外地人身上也發生了影響。再後來,三城的青年歹始結識相好,開始通婚聯姻,逐漸建立了各種各樣的關係,比較融洽和諧起來了。

最使人感動的,是1983年那場特大水災中的故事。當時,漢江洪水衝破岸堤,灌進金州城內,霎時間城毀房塌,哀聲四起,人們在洶:浪惡濤中掙紮以求逃生。水電城和鐵路城因地勢稍高,沒受洪水襲擊,於是這兩城立即動員起來,搶救災民,安排生活,運送物資,疏散人口。災後,他們又出動車輛和人力積極支援金州城的重建恢複。很快,水災的痕跡消失了,一個嶄新的金州城出現在漢江畔上。

三城的人同飲一江水,同食一方糧。就這樣相互依賴,互相合作,又互相矛盾的安頓下來,生活下去。在建設祖國的目標下走到一起,又逐步達到統一。

入夜之後,水電城上燈火閃爍,鐵路城中鐵龍奔馳,金州城內華燈燦爛。三城的倒影映射在江麵上,把一個靈秀的漢江描繪得如詩似一囊畫,萬般受看。遊人站在江上的大橋中間涼以微風,觀此壯景,樂不思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