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二年級,因為識字不多,拚音不熟練,學生讀的書可以以圖為主,字大一點,書簿一點,最好選的書是拚音版本的。童話與神話故事書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最愛,還有笑話書、卡通書等。
因為孩子小,不會選書,所以家長要幫著孩子參謀著選書。許多家長給孩子買了書,發現孩子不愛看,就以為孩子不喜歡看課外書,殊不知有時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長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長選的書不適合孩子看,二是選的書難度高於孩子的閱讀水平。
低年級的孩子最好讀一些圖文並茂的書,圖多對開發孩子右腦有好處。可以豐富孩子頭腦中的表象,對孩子今後創造力的發展有好處。
書盡量選簿一點的,最好是一本書裏隻有一兩個故事的,這樣孩子很快能讀完一本,內心就能產生一種成就感和愉悅感。下次就還會想讀。如果家長為了省錢,給孩子買那種少圖的、故事多的,很厚的書,孩子就會喪失讀書的興趣。
暑假快到了,媽媽去書店給孩子買了些課外書,希望兒子能夠好好地利用這個暑假,提高下自己,然而,媽媽並沒有征求兒子的意見,自己挑選了一堆書回來了,兒子都是每本書翻了兩頁,就不再看了,媽媽問:
“怎麼不看了,這些不都是你平時喜歡看的書嗎?”兒子說:“這些書這麼厚,我什麼時候能看完啊,想想我都不願意看。”
小學三四年級,可以讀一些深刻的童話書,像科學童話與故事,知識類圖書(十萬個為什麼、自然科學、宇宙之謎、動物知識等)、偉人故事與曆史類的書,還有兒童報刊等。
小學五六年級可以讀一些漫畫書、寓言、兒童小說、兒童報告文學、科幻小說、探險故事、人生智慧、為人處世、少兒百科全書等等。
初中時期最適合讀的書是名人傳記、談人生以及人生智慧方麵的書。
因為初中時代是一個人奠基立誌的時代,有特別強烈的模仿傾向,特別崇拜心中的偶像,如果孩子在初中時代沒有機會接觸這些名人傳記方麵的書,他就會去追明星,歌星。另外還可以看一些科普的、青春期知識方麵的、大眾流行讀物等。
錯過閱讀關鍵期
經過腦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自然界的所有動物,包括人,在大腦發育的過程中,都有一個發育計劃時間表:在哪一個階段哪些功能先發育,哪些功能後發育。如果家長抓住了這個大腦發育時間表,在孩子哪些大腦功能正在發育的高峰期,對孩子適時實施教育,則效果就要好得多。反之,錯過了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再對孩子實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許多。
稱職的父母,在教養自己的孩子時,就應該認識關鍵期,不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期。把握住了“關鍵期”,教孩子就會事半功倍,錯失了“關鍵期”去教孩子,就會事倍功半。
一.男孩與眾不同
孩子在小的時候容易產生好奇心,所以有的孩子善於提問並善於思考,而且懂得如何在實踐中體驗。而有的孩子卻不善於思考,更懶得實踐。結果造成了他們未來的思維能力和成就有很大的差異。善於提問,善於思考,富於創造的性格是要從小培養的,一個男孩有了這種性格和習慣,他的發展前途就會非常廣闊。
最早完成英國原子核裂變實驗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有一天晚上走進實驗室,當時時間已經很晚了,見他的一個學生仍扶在工作台上,便問道:“這麼晚了,你還在這幹什麼呢?”
學生回答說:“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幹什麼呢?”
“我也工作。”
“那麼你早上也在工作嗎?”
“是的,教授,我早上也在工作。”
於是,盧瑟福提出了一個問題:“那麼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思考呢?”
這個問題問的真好,古往今來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中,都是給思考留有一定時間的。據說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建立,經過了“十年的沉思”。他說:“學習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如果說僅是對書本知識的認識,那麼人人不都能當科學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