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男孩篇60分是天才的起跑線(9)(2 / 3)

我們來看看美國的家庭教育:

一個7歲的美國小男孩因為沒有完成作業,老師給了他一個c,並且全班隻有他一個人得的是c,別人得的都是A或者B。

放學以後回到家長,這個小男孩垂頭喪氣的對父母說,自己這次得了全班倒數第一。

父母並沒有責怪,他父親還打趣道:“兒子,你是男子漢,這點小挫折算什麼,來,告訴爸爸,到底是怎麼回事。”

“爸爸,是我當時隻顧貪玩,沒有好好做。”

“哦,是這樣的,那我們現在來重新做一遍吧。爸爸相信你,這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是,爸爸。”兒子的語氣充滿了信心。

在美國,分數並不是衡量孩子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大多數父母注重的是孩子的綜合素質,即使孩子次次考試都是倒數第一名,但如果在其他方麵很優秀,他們同樣認為孩子是優秀的。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名叫王金戰的老師,讓全班倒數第一的學生考上了北大。錄取通知書到手的那一刻,這個學生激動地說:

“沒有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

原來,這是一名有點頹廢,自暴自棄的男孩,當老師了解以後,主動找男生談話,了解男孩的心理,這名男孩一直認為:“每次都考倒數第一名,那麼,即使不參加考試,也沒什麼關係,省的給班級拖後腿了。”

“既然每次都是倒數第一,大家都會不以為然,要是哪次考試倒數第二,大家可能也會對你刮目相看啊,何不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呢,老師全力支持你。”這樣,男孩在接下來的期末考試中果然是倒數第二名,但是成績卻比倒數第一名多了30分,這是一個多麼大的進步啊,就這樣,老師總是找學生聊天,知道學生心裏所想,以便能及時發現問題並糾正,就這樣,老師激發了孩子學習的鬥誌,每次考試都在前進,最終考上了中國第一學府——北京大學。

在學生中間,有這樣一句話:“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可見孩子們對分數是多麼的在意,在應試教育的負擔下,很多孩子隻是一味地學習,分數把他們壓得透不過氣來,而除了學習,他們似乎什麼也不會了。

現在的教育提倡的是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所以,考了倒數第一名,也並不是意味著孩子就一無是處。有些父母對孩子比較差的成績特別生氣。一方麵是因為望子成龍心切,功利性太強;另一方麵恐怕是攀比心理作怪。其實,孩子考了倒數第一不要緊,關鍵是家長怎樣去引導。

蘇聯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過:“讀書對於智慧,就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很多家長都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總覺得孩子看課外書是看“閑書”。他們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聽寫、背誦、寫作文,似乎隻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專家認為:“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隻有達到課本的4到5倍的時候,才會形成語文能力。”

當代著名學者餘秋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老師和家長在不知道孩子興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給孩子開出題目,使孩子失去閱讀興趣。”

有一次,朋友帶兒子在書店看書,旁邊的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買書,小孩子看到書店裏有那麼精關的好書,非常高興,精挑細選了幾本故事書和童話書。沒想到年輕的媽媽看到了,氣不打一處來,一把奪過孩子手中的故事書,拉長著臉說:“就知道買這些書。看這些閑書有什麼用,對你寫作文又沒有什麼幫助。你怎麼不去買幾本作文書呀,也好學學別人怎麼寫作文呀。”結果,那小孩子興致全無,一臉的無奈。不用說,家長把讀書看成是考學,為了提高成績。此時的小朋友呢,他以視“讀書”為一種負擔。

還有一次在書店,年輕的媽媽帶了一個讀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買課外書。看到孩子又去翻看《機器貓》、《虹貓藍兔》等漫畫書,媽媽特別生氣的從書架上搬來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還有《紅樓夢》、《三國演義》塞給孩子,對孩子說:“整天隻知道看些沒用的書,就不能看看這些書?”這個媽媽的心太急了,她不知道從《機器貓》到《紅樓夢》需要有個過渡,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對那些名著產生興趣的。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在一切知識中最有價值的是關於方法的知識。”給孩子選擇課外書,首先要明確孩子對什麼類型的課外書有興趣,然後再一點一點地引導孩子。

隻有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學生才會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課外閱讀中去。如英國兒童科幻小說《哈利波特》,征服了世界,連成人都不禁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學生對它更是愛不釋手。對於絕大多數的孩子來講,他們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而對一些雖然有意義,有價值,但不感興趣的讀物很少顧及。事實上,僅靠興趣來維持閱讀是不長久的,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