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每到周末都帶著兒子去遊樂場玩,“在那孩子玩得很開心,平時在學校裏,在家裏,孩子太拘束了,不敢大聲說話,在遊樂場,孩子能放開了,想喊叫就喊叫,這樣挺好的。”朋友如是說。
現在的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周邊人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很多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即使做錯了也有家長護著。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發生爭吵或犯錯時聽到最多的是孩子以“這不是我的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這是他做的”“是他先……”等為托辭抵賴狡辯或者指責別人。如果任其發展,他們長大後極可能會缺乏責任感。
錯誤對我們來說是不可避免的。麵對過錯,我們應該勇敢地承認它,不要試圖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應將承認錯誤、擔負責任根植於內心,讓它成為我們腦海中一種強烈的意識和人生的基本信條。
承認錯誤、擔負責任是需要勇氣的,這種勇氣源於人們的正義感。人們麵對自己的過錯時往往不如想象的那樣勇敢。人們總認為錯誤是壞事情,隻會帶來負麵影響,事實上,錯誤對我們來講不再是負擔,而是財富。如果我們能正確對待它,它會使我們不斷成長,會讓我們表現得更加出類拔萃。
“列寧打碎花瓶”的故事很多家長和孩子都耳熟能詳。其實家長們從這個故事中得到的應不僅僅是教育孩子向列寧一樣有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更重要的是學會列寧的母親這種引導孩子勇於承認錯誤的教育方式。
她沒有選擇當麵拆穿孩子的謊言,而是用很多故事對孩子旁敲側擊,引導孩子,這是非常有藝術的教育方式。
列寧八歲的時候到姑媽家去做客,不小心打碎了一隻花瓶。因為沒有人看見,當姑媽問起是誰打碎的時,列寧和其他孩子一樣地說:“不是我!”但他母親從他的表情上還是看出是他打碎了花瓶。應該怎樣對待孩子撒謊這件事呢?當然,最省事的辦法就是直接揭穿這件事,並且處罰他。但是列寧的母親沒有這麼做。她認為,重要的是教育兒子犯錯誤後要勇於承認錯誤,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而不是責備他。
於是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在三個月內一直沒有提起這件事,而是給兒子講各種各樣的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著兒子的良心深處萌發出對自己行為的羞愧感。從那以後,列寧的母親明顯地感覺到,兒子不如以前活潑了,似乎在受著良心的折磨。
有一天,在小列寧臨睡前,母親又像往常一樣,一邊撫摩著他的頭,一邊給他講故事。不料小列寧突然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欺騙了姑媽,我說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實是我幹的。”聽著孩子羞愧難受的述說,母親耐心地安慰他,說:“給姑媽寫封信,向她承認錯誤,姑媽一定會原諒你的。”於是,小列寧馬上起床,給姑媽寫信承認了錯誤。
在這個問題上,一般的家庭缺乏一種健全的“容錯機製”,要麼認為孩子的錯誤用不著糾正,長大了自然就好了,要麼認為孩子不能有錯誤,要做就做最好。前一種態度會導致孩子自以為是,知錯不改;後一種態度會導致孩子壓力過大,往往以撒謊來緩解父母的期望給自己帶來的緊張。
雖然人人都會犯錯,但是敢於承認錯誤並為之負責任的入卻是少之又少。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家長一定要鼓勵孩子勇於承認錯誤,很多做父母的隻會在孩子表現“精彩”時才給予獎勵,殊不知,勇於承認錯誤是很難得的品質;其次要幫助孩子找到犯錯誤的原因,然後和孩子一起尋求解決的辦法。很多時候,失敗的經驗教訓更加能夠推動一個人的成長。高明的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否定自己的過程中體會到更深刻的成就感。
很多時候,孩子因為害怕受到體罰、威嚇或失去愛撫,而產生恐懼與焦慮的心態,會出現說謊行為。所以,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必須和孩子保持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關係,解除孩子的緊張心理,使孩子敢於說真話,敢於承擔責任,改正錯誤。
我遠房表姐的兒子楠楠平時是個很乖巧的孩子,有一次,楠楠不小心把媽媽新買的手套弄丟了,回家之後怕媽媽批評他,就跟媽媽撒謊說,手套在忘在教室裏,沒有拿回來。可是第二天楠楠還是沒有戴手套回來,理由還是落在教室裏了,其實表姐已經很清楚,楠楠可能是把手套弄丟了,不敢和大人們說。於是她對楠楠說:“楠楠,你跟媽媽說實話,手套真的落在學校了嗎,還是弄丟了,不敢跟媽媽說。”
“真的落在教室了。”楠楠還在狡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