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和孩子建立誠實和相互信任的關係
有的家長在孩子麵前常常言而無信。例如,孩子哭鬧時,父母常用許諾來哄孩子:“別哭了,回頭媽媽給你買支衝鋒槍。”盡管這樣說了,家長並沒想到兌現。但孩子卻信以為真,滿懷希望地等待著。如果一次次許諾都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孩子的一次次希望都成了泡影,久而久之,孩子不僅逐漸失去了對家長的信任,慢慢地也就學會了說謊。因此,家長和孩子形成真誠和互相信任的關係,是培養幼兒誠實品質的一個重要條件。
“人之初,性本善”年幼的孩子是非常純真的,家長要利用這個良好的條件,和孩子建立並保持真誠與互相信任的關係。我國古代有個“曾參殺豬”的故事。一天曾參的妻子去趕集,他的小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參的妻子被糾纏得無奈,便對孩子說:“你要聽話,留在家裏,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孩子被哄住了。曾參妻子從集上回來時,見曾參正準備殺豬,就上前阻止說:“不過是哄孩子玩的,怎麼真的要殺豬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今天你說話不算數欺騙孩子,就是教孩子說假話。”於是,曾參殺掉正養著的豬,兌現了妻子隨口許下的諾言。家長對孩子必須言而有信,以誠相待,這樣,孩子才會信任家長,有什麼事、有什麼想法都願意告訴家長。
玩自己的,但不可以打擾別人
在火車上,一個兩歲的男孩不停地將手中的飲料砸向地下,媽媽撿起來給他,他又砸,一直持續了半個小時。周圍的乘客都感覺心煩和焦慮,媽媽也準備斥責他了。這時,中鋪上的一個10歲的男孩,伸出頭對孩子的媽媽說:“阿姨,他想學猴子,像砸堅果一樣把瓶蓋砸開。”媽媽撿起瓶蓋問小孩子:“你是想把瓶蓋砸開嗎?”小男孩認真地點點頭。所有的大人都感到釋然,釋然中又帶有驚奇。可能對於30歲的成人,10歲的大孩子更容易接近這個兩歲的小孩子的世界。
這個兩歲的小孩子,如果沒有大人的提醒,可能會繼續砸下去,直到他認為這個方法不能幫他打開瓶蓋時,才會想到換另外個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眼睛不會去觀察瓶子之外的世界,不會想到他是否打擾了別人,他的全部精力和熱情都在高度地專注於如何才能打開瓶蓋。但是如果沒有大男孩詮釋他的這個行為,專注的小孩子極有可能遭到責備。因為大家越來越感覺到這個小孩在胡鬧,越來越想禁止和斥責他。
這樣的例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很容易看到的。成長是最高法則,沒有什麼東西能勝過孩子自我成長中的衝動,這一衝動會使他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其中。在自由和不受幹擾的前提下,專注力原本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然具有的品質。
在孩子成長的環境裏總是充滿了幹擾因素,因此家長應該給孩子製定規則:“玩可以,但是要在不打擾其他人的前提下”這是禮貌問題,但是又如何在可能的情況下不延怠孩子的成長呢?
一: 在家庭環境允許的情況下,為孩子預備一個房間,房間的色調要統一、和諧。這個當然要有專門為孩子設計的玩具架,高低正好能適合孩子自己去用,以白色或米色為基調。玩具都要分類,敞開的擺放在玩具加上,孩子可以獨立選擇。房間裏備有給孩子畫畫的桌子和凳子。這樣,當孩子選擇自己活動時,大人與孩子們不會相互幹擾。
成長中的孩子喜歡席地而坐,所以地麵最好鋪有地毯或地板,或者放一個薄的床墊。這樣,媽媽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有了休息的地方。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台電視和DVD,這樣可以確保孩子不受成人所觀看的電視節目傳達出的信息的影響,能保證為孩子提供高品質的內容。
這個房間是屬於孩子的空間,讓孩子知道他可以在這自由自在的玩,即使房間亂一點也沒有關係。家裏來客人,或者過多的家庭成員的語言以及生活中的各種行為的重疊都不會影響到另一個獨立空間的孩子,這實際上是在父母無意識時不破壞兒童成長的最好保證。這樣的一個獨立的空間還可以確保父母在情緒煩亂的時候,能夠獨自處理情緒,而不至於影響到孩子,您可以選擇離開這個空間躲到自己的臥室或者客廳裏。這個空間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孩子。實際上,除了這些好處外,不受打擾的空間保護了孩子的專注力,也等於同時為孩子提供了一個獨立思考能力的機會,同時也能讓孩子明白,做自己事,不可以打擾到別人。
如果必須去一些需要遵守很多規則的場所,要事先告訴孩子,並且為孩子預備必須保持安靜時可以玩耍的玩具或物品。讓一個孩子陪著大人,什麼也不做,隻是等待,那會讓孩子發瘋,最後大人也會發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