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男孩篇60分是天才的起跑線(7)(3 / 3)

孩子的這種行為在許多同齡人身上都發生過,甚至有的孩子發脾氣寧可玩具摔壞也不肯給別人玩,如果你的孩子發生這種行為,請不要感到生氣。因為這期間的孩子正處於自我中心反抗期,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把屬於自己的物品都貼上了一個“我的”標簽,也就是他認為:這些東西既然是我穿過的,用過的,玩過的,都是父母或者別人送給我的,我就有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和支配權,我扔掉也不給別人,這是我的自由。這樣的孩子看似有些“霸道”父母應該如何製止這種行為呢?

2.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孩子搶奪別人的東西,可能是因為好奇,此時父母應該趁機灌輸給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告訴他:“再過半小時,你才可以玩那些玩具,現在先讓弟弟玩。”或者是“那是哥哥的玩具,你要先問問哥哥願不願意借給你玩。”

3.給孩子的規矩要明確

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在公共場所或者在別人家裏,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東西是不可以,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同事帶著兒子來家裏做客,小家夥虎頭虎腦的很可愛,一進門看看這,看看那,對什麼都那麼好奇,忽然他看見了櫃子上擺的一架飛機模型,看得出來,他很喜歡,可能是來之前媽媽吩咐了他不許亂動東西,小家夥就在呆呆地站在那看著,也不出聲,我走過去,輕輕地問他:“喜歡嗎,喜歡拿去玩吧。”

“可以嗎?媽媽不讓我亂動別人的東西。”

“阿姨同意了,你可以拿去玩。”我笑著說。

“媽媽?”小家夥還是不敢動,悻悻的問媽媽。

“阿姨說讓你玩,你就玩一會吧,但是要小心,不要弄壞了。”同事說。

小家夥很高興,拿起飛機模型自己去玩了。

4.讓孩子學會分享

當家中來小朋友作客時,正是大孩子學習分享的最佳時機,好的東西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這樣,才能體現這件東西的價值。媽媽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這個玩具和弟弟一起玩好不好啊!”“這是你的東西,你自己來決定,但是我覺得大家一起玩才會玩得更開心。”分享,不僅是分享玩具,更是分享快樂,感染氣氛。

5.玲從哪裏拿的東西放回到哪裏去

從哪裏拿的東西放回哪裏去,製性的規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放回到哪兒去。

既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又是帶有強應該時刻督促孩子東西從哪兒拿的,要很多幼兒園現在都有這樣一課:在音樂聲中家長帶著孩子沿著地上的紅線走幾圈,然後示範兩種玩具的玩法,其中強調的是自己鋪被子和玩具從哪裏拿的放回哪裏去,中途,家長需要像孩子強調“從哪裏拿的放回到哪裏去”,一樣玩具玩完必須放回原位才能拿第二種。同時,老師也會要求家長在家裏也這樣要求孩子,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就會變得主動遵守“從哪裏拿放到哪裏去”的規則。

從哪拿的放回到哪裏去,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條很簡單的規則,但是正是因為簡單,所以才要讓孩子從小養成這個習慣。尤其是對於男孩子來說,從小養成好的習慣,有秩序,有條理的生活,對於孩子今後的成長是有重要作用的。如果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要求來做,那麼要懲罰孩子,請及時!

孩子的長期記憶比較差,把東西放回原處這件事他可能早就忘了,媽媽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再說:對孩子的懲罰要切實可行,如果父母的話對孩子是個不切實際的“威脅”,這個威脅對孩子不起警告作用。所以,在立規矩的時候最好能把遵守和不遵守規矩的後果明確告訴他。比如,孩子吃飯的時候磨時間,媽媽起床一定要告訴他:30分鍾吃完,否則端走,吃飯中途,可以提醒他一次,告訴他還有多長時間,還可以添加一些額外條件,比如按時吃完,給點獎勵。不按時吃完,取消某個優惠,有懲有罰,孩子才有動力堅持下去。

朋友的寶貝兒子有一大堆的玩具,每次都是十幾種的擺成一堆。玩完這個玩那個,別的小朋友來家裏玩,小家夥也樂得高興,可是小家夥有一個毛病就是一大堆玩具拿出來,玩完後,就堆在那,也不收拾,弄得家裏很亂,跟他說了很多次了:“玩完的玩具要收起來,放回原處,這樣下次才能再找出來玩啊!”

小家夥玩得正高興,當然是說什麼是什麼了,可是玩完之後,還是一地的玩具不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