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從未建立規則的孩子來說,要想達到這樣一個狀態,可能需要幾個月,在這幾個月中,你能夠看到,孩子是多麼樂意遵守規則,當孩子發現某些人不能遵守規則的時候,他又是多麼痛苦和不安。
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家長要幫助他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這是粗野的行為。”然後請孩子重新選擇:“請換一種正確的方式解決。”
在一個平等的環境中,很快就能尋找到其他的解決方法。
粗野粗俗的行為是萬萬不能有的,哪些行為是粗野的:
棒子和石頭不能拿;大孩子不能強製小孩子;·要學會尊重寬容有問題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在任何地方不可以搞破壞(教具、學校財產、同學的東西);·不可以打人罵人推別人;不可以在走道裏奔跑;·不可以在樓梯上相互擁擠、推;紙屑不可以扔在地上;·不可以打人;不可以挖鼻孔;
從哪裏拿的東西就歸位到哪裏;
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麵的必須等待;
‘不可以打擾別人。包括在公共場所高聲說話、哭鬧、奔跑、鬧就是打擾別人:
在學校裏,不可以踩別人的工作毯,在別人工作時不可以打擾別人,但可以保持沉默在一旁觀察;
我們常常看到一歲多的嬰兒,對規則有著強烈的要求,杯子一定要放回原處,出門時間長一定要關燈。這樣的規矩下成長的孩子,才是有責任感的,相對的一些規矩是會限製孩子成長的。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自由支配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很難分辨出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自由支配,這對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件複雜的事情,需要大人們的輔導,讓孩子明白哪些東西可以動,哪些不可以動。
鄰居家的兒子牛牛每天晚上吃完飯都要和媽媽出去散步,現在天冷了,大人們不想以後讓他養成這個習慣,可是昨天晚上吃晚飯的時候,怎麼叫牛牛都不過來吃飯。
媽媽:“說快點吃飯了,吃完飯出去散步了,誰不吃飯就不帶他。”
牛牛趕緊跑過來吃了兩口飯,“媽媽,我吃飯了,咱們下去散步吧。”
“不行,才吃了兩口飯,能吃飽嗎,多吃點才帶你下去。”媽媽說。
“媽媽說話不算數,媽媽說吃完飯就帶我下去的,我都吃完了。”牛牛撒嬌說。
媽媽拗不過牛牛,而且說過的話要算話啊,於是帶著牛牛下樓玩去了。
出去後,牛牛背著他的書包抱著球,就直奔那個賣童裝和玩具的店,看見裏麵的皮球籃球興奮極了,跑過去就摸那些球,媽媽就跟她說:“這些球不是你自己的不能動,是售貨員阿姨要賣的,摸髒了阿姨就賣不出去了,所以就不能摸。”牛牛倒是蠻聽話的.跑過去又看書包,又去那邊看小孩車,看著很想坐的樣子,媽媽又說:“這些車都不是你的,也是阿姨要賣的,想坐的話等爸爸拿錢買了後才能坐的。”牛牛隻是轉來轉去地看,轉完了就坐店裏的那個搖搖車,不過搖搖車開動了他倒是不敢坐的,就隻是在那坐了一會,然後就回家了。
在商店裏,媽媽讓牛牛知道了,不是自己的東西,是不能都隨便亂動的,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對小孩子來說,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媽媽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先要告訴孩子:
“這是你的。”經過一段時間後,兒童已經能很好地區分你、我、他後,再告訴他說:“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他的。”這個概念清楚以後,在遇到類似的情況,一定要重複告訴孩子:“這是你的嗎?”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不論這個人是誰,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這樣做事讓孩子學會區分“你的”“我的”“他的”。在幼兒園裏,老師們總是重複地問這樣的問題:“這是你的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要征求別人的意見哦!”
1.我的東西我做主
有一天,媽媽想收拾一下兒子穿不了的衣服和不愛玩的玩具想送給親戚家的弟弟妹妹,可是兒子一看到媽媽往包裏裝這些東西,就上來拚命地搶奪,還大聲哭著說:“你幹嘛把我的東西送給別人,就是不讓你送給別人!”
媽媽講了半天道理也不管用,媽媽特別不明白,衣服肯定是穿不了了,太小了,留著一點用也沒有,而有的玩具兒子更是半年多都沒碰一下,兒子時也不小氣呀,今天這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