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中國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比他們的認矢口台邕力差。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為孩子提供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的時間和空間。節假日和雙休日,父母可以帶孩子到郊外遊玩,也可以帶孩子到少年宮、博物館、展覽館等場所,讓孩子在觀察事物中學會發現問題,接觸的事物越多,產生的新想法也就越多。那種隻想把孩子關在家裏,隻想讓孩子在家裏寫字,畫畫的辦法,隻會把孩子培養成書呆子,絕不可能把孩子培養成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人。
所以,父母在督促子女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鼓勵孩子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多帶孩子參加有益的課外活動。
1.讓孩子參加有益的校外活動
幼兒園小朋友即將畢業升入小學前,為讓孩子們幼兒園生活劃上難忘句號;為使孩子們進一步了解大自然,親自感受體驗大自然;為對孩子們進行自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和培養;幼兒園決定組織全園小朋友進行一次走出校門,親近大自然的社會實踐活動。
活動之前,老師通過調查表的形式向家長征求了意見。有98%的家長袁示同意出行,但其中大部分家長都懷著矛盾的心情,一方麵對活動的安全問題擔心,他們提出“孩子太小,步行是否可以?”“孩子這麼小,出去後能否自理?”等等一係列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麵,“讓孩子出去看看外麵的世界”又是家長們共同的心聲。
這天,孩子們懷著高興而迫切的心情,一大早背著“行囊”,由爸爸、媽媽送到車上,在他們再三叮嚀聲和不放心的眼神中出發了。一路上,洋溢著孩子們雀躍的歌聲、笑聲和歡呼聲。他們打開自己的“行囊”將“好吃的”分給周圍的小朋友和老師,而且都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也許,他們早就明白,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自己就應該是個“大人”.而平時實在是沒有這樣表現自我的機會。
來到目的地,第一項活動是“畢業彙報演出”。孩子們身著漂亮的演出服,在青青的綠草地上和老師一起載歌載舞。奇怪的是,在家嬌滴滴的孩子們沒有一個嫌小草紮人的,她們穿著裙子在地上跪、躺、下叉、打滾兒……我內心不禁有些酸楚,孩子們的“嬌”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成人強加給他們的。不要這、不要那的聲音將孩子們與大自然隔開。
“爬沙比賽”開始了,這是一項考驗孩子們毅力和耐力,培養他們抗挫折能力的活動。離開父母關愛、嗬護的孩子們出乎意料地勇敢、獨立、團結、友愛,有的孩子先爬到沙頂,高聲為下麵的同伴加油;有的伸出小手,助同伴“一臂之力”;孩子們在沙頂盡情地追逐、遊戲、合影,在鬆軟的沙的懷抱中盡享大自然的撫愛,體驗響沙的神奇。有趣的“沙地探寶”活動,孩子們特別感興趣,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和探索精神。‘歸途中,老師又以莊稼地為課堂,在那裏,讓孩子們認識多種農作物,親身感受綠色生命的活力。田間、地頭,孩子們圍著老師新奇地問這兒、問那兒。有的孩子與農民伯伯熱情地搭話,並為他們唱歌,感謝他們的幸苦勞作。綠色懷抱中,孩子們欣喜的臉上綻放出動人的光彩,形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關景。
讓孩子多去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是件好事,一方麵可以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體會集體的力量;另一方麵也開闊了孩子的視野,還會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得到很多的鍛煉。
196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從小就喜歡到從事藥劑師工作的父親的實驗室裏去玩。他看到父親調配藥劑,自己也很想親自動手做實驗。
父親注意到兒子對實驗的濃厚興趣,就開始慢慢地教鮑林怎樣調配藥品,怎樣做實驗。鮑林很感興趣,每天都要到父親的實驗室去做實驗。漸漸地,他學到了很多關於藥品和實驗的知識,當然也學到了如何自己去探索的方法。
在鮑林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鮑林一度非常消沉。
後來,懷著對實驗的喜愛,鮑林又重新走進實驗室。有一天,他得知好友的父親做了“高錳酸鉀產生氣體”的實驗,讓鮑林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此,鮑林迷上了化學。他一直不間斷的做各種實驗,正是父親的鼓勵,使鮑林走上了探索科學的道路,也才有了後來鮑林在化學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