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籠統的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真聽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許孩子隻是端了一碗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3.給男孩最大限度的自由
給孩子自由,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過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讓孩子任意妄為。父母應該給孩子定下一個原則,在這個原則下,給孩子充分探索、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不要盯緊孩子的一舉一動。比如,父母可以給孩子定下規矩:在外麵玩,不能去馬路上,隻能在樓前的這塊空地上玩。但至於怎麼玩,和誰玩,怎麼玩,由孩子自己決定。
我的一位朋友是幼兒園老師,他在教育孩子的經驗上比我們要豐富的多,他常說:在語言教學中,通常都是老師講,幼兒聽,老師朗誦一句,幼兒跟讀一句,常常要求幼兒“小手放放好,小腿並並攏,身體坐坐直,說話要舉手……”在如此多的規矩與限製中,孩子處於被動地位,不能隨便說話,唯唯諾諾。教師是主角,一統課堂天下,除了少數孩子在教師的指導下說上幾句,更多的是麵無表情的聽眾,多數是“鸚鵡學舌”“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種專製、壓抑、沉悶、缺乏生命力的課堂氛圍剝奪了幼兒表達的自由,給師生、同伴間的交流帶來了障礙,大大阻礙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更不能給孩子情感上的滿足。所以老師必須大力改革語言課堂教學,盡可能營造寬鬆、自由、愉悅的課堂氛圍,不能讓“以幼兒為主體”這一理念成為一句口號,成為一個標簽,說在嘴上,做在形式上。要把傳統教學中束縛幼兒的“規矩與限製”徹底打破.徹底解放幼兒,把表達的自由還給孩子,給幼兒創設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使他們在自由表達中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的潛能。
我小侄子所在的幼兒園裏,每到了戶外遊戲的時間,小朋友們個個興致勃勃的,別提多興奮了!因為這個時候是小朋友們自己的天地,老師提供一些材料,小朋友自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今天我們來玩呼啦圈,這裏有各種顏色的呼啦圈,請小朋友們自己來拿。”隻聽老師一說完,一窩蜂地湧了上來,拿到自己喜歡的呼啦圈的小朋友則笑嘻嘻,還沒拿到則在努力,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還剩幾個。老師抬頭一望,兩個小朋友為了爭搶一個紅色的呼啦圈而扭成了一團,老師說:“我看誰懂得互相謙讓,讓給別人玩,自己去拿另外一個。”兩個小家夥好像對那個呼啦圈情有獨鍾一樣,沒反應,有一個索性不看我把頭扭向另外一邊。看來兩個小家夥是想鬥到底了。老師又說:“你們兩個誰也不讓,那怎麼辦呢?”兩個小家夥真的探起頭想起辦法來了,可想了老半天都沒有出聲。“老師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給兩個選擇你們,第一:兩個一起玩,一個玩十五分鍾另一個再玩十五分鍾。第二:老師把呼啦圈收回,兩個都沒得玩。那你們選哪一種啊?”這時,兩個人連考慮都不用,立刻說:“他玩完我再玩。”
多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讓孩子多一些選擇。如果我們隻是用言語來勸告孩子這樣不好,那樣也不好等。也許孩子那時會照你的意願去做,可久而久之,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大人們需要選擇的機會,孩子更要有選擇的機會,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方式,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當然,有的孩子還小,不能正確的分辨是非對錯,需要家長的指導,家長也要耐心的給予正確引導。
玲支持男孩參加社會實踐活盂
我看到過有個孩子在日記裏寫道:“我沒有兄弟姐妹,爸爸也不讓我隨便出去玩,我就像那籠中的小鳥自我封閉,我既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去求知和探索。”照這樣下去,孩子就會長期心理壓抑,身心健康就會受到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