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男孩篇60分是天才的起跑線(3)(2 / 3)

亨利前陣子上課時總是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五點到七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天可以掙14塊錢!”班上的其他男生羨慕不已。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決不允許這類事情的發生,讓孩子到淺灘擦洗船隻,出了意外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國外的家長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的知識。

1.在餐桌上教會孩子如何節約

有這樣一篇報道:為了在學生中倡導節約,一位六十多歲的退休老教師在全體學生麵前將學生扔在垃圾桶中的饅頭撿起來吃了。報道一出,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專家認為,對學生的節儉教育刻不容緩。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目益提高,很多家長為了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而在細節上忽略了對孩子節約的教育,導致很多學生對於浪費幾粒糧食不以為然,吃飯的時候還挑三揀四,不吃這,不吃那。因此,家長應該重視對從小對孩子勤儉節約的教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幾乎每一個孩子都能流利地背誦這首詩,但是真正能做到一粒糧食也不浪費的又有幾個呢?

住在我樓上的大寶是個懂事的孩子,平時也會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一天,大寶的媽媽在擇菜的時候,大寶在旁邊幫忙,大寶問媽媽,“這菜打算這麼吃啊!”媽媽說:“把葉子摘下去,把杆炒著吃。”聽到媽媽說這話,大寶就要把葉子扔進垃圾桶,媽媽看到了急忙阻攔“哎,不能扔,葉子雖然不能炒著吃,但是我們還有別的做法呢,你就這樣把它扔掉,太浪費了,這些葉子也夠一家人吃一頓的呢。”

吃飯的時候,大寶餓壞了,狼吞虎咽的,飯粒掉了一桌子,媽媽很嚴厲地說:“大寶,你必須把掉在桌子上的飯粒都揀起來吃了,你這樣叫浪費糧食,你知道嗎?”大寶不以為然,“就這麼幾粒米,至於嗎?再說掉在桌子上了,多髒啊!”媽媽說:“‘鋤禾日當午’的詩你會背,但是你怎麼做不到呢,浪費糧食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難道你要讓人嘲笑嗎,節約糧食就應該從小做起,你今天不以為然,那麼以後你也不會在意的。”

大寶有些慚愧了,他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就乖乖地把米粒撿起來吃了。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每天用餐時間成了家長和孩子相聚的最好機會。許多國家都特別重視孩子的餐桌教育,英國就有把“餐桌當做可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無形的“餐桌禮儀教育”美國的家長則比較重視進行節約環保教育;日本許多家庭的餐桌猶如課堂,他們稱之為“食育”大人們在餐桌的言行,對孩子身心所產生的影響甚至比學校的功課還要深刻。

2.人點滴做起,培養孩子節約的美德

古今中外,凡能自立於世界之林的民族,無一例外地提倡節儉:德國人生活上“摳門”,日本人工作中節儉,都是節儉美德的發揚。讓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關鍵在於家庭的早期培養。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孩子吃飯時,不隨意浪費糧食,要知道“粒粒皆辛苦”。可以告訴他,在我們這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如果每個人每周少浪費50克米飯,那每周就可以節約650㈤噸糧食,日積月累將是個多麼巨大的數字!

家務勞動與孩子的成長有密切的聯係。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讓孩子擦桌凳、擺碗筷、端菜等。在孩子嚐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時,父母最好不要用“我來”去阻擋。像端熱湯這類事,你隻要小聲地囑咐他幾句,或者告知一些注意事項就可以了。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在成長的過程中,樹立自信,培養孩子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

3.持之以恒,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

我們很多家長對年幼孩子在飯桌上的表現不管不問,忽視了孩子的文明禮儀教育,孩子成了餐桌上的“上帝”。家長應該從小對孩子灌輸一些用餐的禮儀,讓孩子懂得說“對不起”“謝謝”;不滿嘴含著食物講話;不將飯菜亂吐在桌麵上;咀嚼東西以及喝湯時,不發出很大的聲響等。這方麵的訓練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4.尊敬長輩,讓孩子懂得奉獻愛心

我國很多家庭都是好吃的先讓孩子吃,家長對孩子的飲食喜好一清二楚,但孩子卻不知道父母的口味。在飯桌上,父母應不失時機地教育孩子懂得關愛別人、尊敬長輩。父母要以身作則:吃飯的時候,給老人端椅子,引導孩子給長輩夾菜,讓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愛心的互動。孩子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善、什麼是愛;知道怎樣尊敬長輩、珍惜家庭,從小心中有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