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一些父母總認為:水沒有深淺,孩子去遊泳,萬一出了事,那是要後悔終生的。於是就極力限製孩子到有水的地方去玩。
對於孩子遊泳一事很多父母並沒有什麼擔心,他們還經常帶著孩子一起去海邊,讓孩子在水中盡情地嬉戲。
小孩子都是好動的,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叛逆心,父母越是不讓他去水邊玩水,他卻偏偏就要去水邊玩水,父母根本就阻止不了。
那麼麵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辦呢,其實限製孩子玩水並不是好辦法,與其這樣,還不如教會孩子遊泳,讓他們學會自救的本領。這樣,既可以讓孩子遊泳,家長又不必過分擔心。這種做法,其實是與素質教育的精神相一致的。所謂的素質教育,不單是要孩子能考出好成績,更重要的是掌握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抵抗壓力和打擊的能力。讓孩子掌握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等。再放手之間,讓孩子自強自立的去生活。
比如,孩子喜歡爬樹,而且爬得很高,父母怕孩子摔下來,總是禁止孩子去做這種危險的事,可是當父母不在身邊時,孩子爬山,父母又如何禁止得了呢?對活潑,獨立性強的孩子,禁止他從事有危險的活動,是有困難的。孩子本來也是喜歡做危險遊戲,喜歡冒險的,他們積極探索的精神和自信心就是從這裏產生的。父母如果大驚小怪地說:“太危險了!太嚇人了!可不能這麼幹呀!”這樣,孩子對新鮮感的體驗就會被淹沒。
其實,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醒孩子。爬樹是一種很危險的活動,要防止跌落的危險,就要考慮牢固的落腳點,衡量數值能否支撐自己的身體,父母指出危險眭,不強迫禁止,就能讓孩子學會克服困難的本領。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為了讓孩子從小明白不能在別人的保護下生活,常常允許孩子們單獨去劃獨木船或駕駛帆船,還讓他們去冒險,嚐試可能涉及的危險,為此,洛克菲勒9歲的兒子從馬上摔下來過,12歲的兒子玩氣槍打傷過自己的腳。盡管父母心裏很害怕,但他們還是硬著頭皮讓孩子去嚐試。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危險是無處不在的,人要生存下去,就要學會避免或戰勝它。人類的曆史也是無數的冒險、鬥爭並戰勝危險的曆史。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過分保護孩子。有時,讓孩子嚐試一下危險的滋味,反而能夠磨煉孩子的意誌。比如倒開水,削鉛筆等,經過這樣的磨煉,在麵臨危險的時候,孩子的處事能力就會得到提高,自信心也會增強,以後再麵臨更大的危險和困難時,就會努力想辦法去克服,而不是逃避困難了。
在順境中給男孩製造挫折,要求父母不要輕易滿足男孩的任何需求,有時候父母不妨延遲,拒絕,讓孩子嚐嚐挫敗感,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多經曆一些困難與挫折,對他的成長是有利的。
很多家長認為,男孩應該窮著養,就是不給他太多的金錢方麵的花銷,不給他太多的物質享受,以免慣壞他。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麵的,我們這裏所說的控製男孩的物質享受,意義在於對於“窮困”和“艱苦”切身感受,對男孩意誌、品質、性格、心態的磨礪、鍛煉和培養孩子艱苦奮鬥的精神。
男孩想要的玩具,讓他自己掙匭來
孩子要求家長給自己買喜歡的玩具是件很正常的事,但是不是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呢?顯然不是,不要因為愛孩子,就無條件滿足他,溺愛他,這樣做會誤導孩子的金錢觀,影響他今後的價值觀,剝奪了孩子學會自立的權利。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是沒有出息的,隻有那些經曆過貧窮的男孩才明白優裕生活的可貴,才知道如何去創造財富,才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蘇聯作家高爾基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從小家境貧困的他,為了買書,同時打好幾份工,由於太累,在燒開水的時候不小心被燙到。但是當他用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買到書的時候,所有的傷痛都不算什麼了,高爾基就是憑著這股堅韌的勁兒,才取得了這樣的成就。當然,今天的生活條件不能和當時的環境同日而語了。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事情都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在這樣的條件下,孩子很容易產生惰性,阻礙前途的發展。讓男孩掙回自己想要的玩具,目的就是讓男孩明白父母賺錢的辛苦,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這才是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