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再大些,呱呱喜歡上在石子上篆刻,為此,我先生還給呱呱買來了一把刀和磨砂紙。至今,呱呱還留有這樣的喜好。呱呱大學畢業後,把精心刻的一塊印章送給一位自己尊敬的老師,老師接到禮物後說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珍藏的禮物。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大衛》震驚世人。有一次,一個記者問他,是怎麼創作出這麼偉大的作品?米開朗琪羅平靜地說,他去大理石廠發現一塊石頭裏隱藏著“大衛”,而他隻需要把多餘的部分剔除掉就可以了。一件偉大的作品的產生,並不是需要人們不斷地添加什麼,而隻需要發現潛藏的偉大就足夠。
同樣的道理,家長朋友們,不要總是往孩子身上添加孩子天生沒有的潛能,當你添加自認為良好的潛能時,其實是在限製、掩埋孩子身上潛藏的偉大。
孩子,做你喜歡的事情
意大利著名藝術家達·芬奇說:“偉大的愛出自偉大的理解。”而家長對孩子愛,除了無私奉獻外,更應該包含理解。
呱呱給我推薦過一部印度電影,名字叫《3 idiots》,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並把這部電影推薦給我周圍的朋友和很多我認識的家長。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印度三名大學生入學後發生的一係列事情。麵對教條的教育,一位叫“蘭徹”的青年大膽喊出來,並幫助自己的朋友跳出那個家長和教師期望的怪圈,各自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電影雖然講述的是另一個國家的事情,可在我們周圍,這樣的事情也屢見不鮮。什麼職業獲得薪水高,什麼職業能很快成名,家長們就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給孩子敲定了一輩子的事情。
我認識一位醫生朋友,他的醫術很是高明,在全國也很有名聲,四十三歲得子,很是高興,見到親朋好友,便說兒子也會像他一樣。於是,兒子從小就被灌輸著“子承父業”的觀點。可是等到孩子高考報誌願時,朋友才發現,孩子悄悄報考了文學專業。朋友一氣之下住了醫院。他不能理解,自己是享譽全國的醫生,兒子也要做到他這樣,才能讓他感到有所成就。
在住院期間,朋友死活不見孩子,並指責妻子為什麼不告訴他孩子把誌願改掉。而等到有一天,同病房住進了一個與自己孩子同齡的青年人時,他才慢慢改變態度。當問及這位青年人為什麼住院時,一旁的家長歎息地說孩子患了精神紊亂症,接著埋怨自己不該逼著孩子天天熬夜學習。原來這個住院的孩子也是喜歡文學,在學習期間,理科成績並不是很好,但文科成績很突出。家長非逼著孩子學理科,為的是畢業後能更好找工作。孩子臨高考前,精神上受不了,連高考也參加不成了。我的醫生朋友給我講這個事情時責問自己,當初怎麼就那麼糊塗,非要逼著孩子做不喜歡做的事情,要是孩子也出現了問題,那他會後悔一輩子。
醫生朋友的這種做法,讓我想起電影中的一個情節。男孩法漢的父親是一位工程師,父親在法漢出生時就定下來法漢要上的大學,要做的職業。
而法漢卻喜歡動物攝影,想做一名攝影師。法漢父親不理解,為什麼法漢非要去做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而不去做一名工程師,而法漢也不理解,為什麼父親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意?在畢業前,法漢鼓起勇氣對父親說明自己的心意,並懇請父親理解他。法漢的父親最終理解了兒子,終於說出讓法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將買好的打算送給兒子的禮物由筆記本電腦換成了專業照相機。
當我看到電影中的父子擁抱在一起時,我多希望我們更多的家長也能理解孩子的心,也能讓孩子做自己更喜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