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握手,好朋友
一般孩子從十三四歲時,開始進入心理學上的“青春期”,不少家長就開始擔心“孩子會不會早戀”。有的家長問我:“你家孩子難道就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嗎?”
我誠懇地說:“我的孩子在成長中是對其他孩子有過喜歡的感情,但我從來不把孩子的這段感情叫早戀。”
呱呱上高二時十五歲,經常和班裏的同學參加一些比賽和討論,有時候會回來晚。我對呱呱說:“隻要自己不餓著肚子就行,提前給我打個電話,我們就不用等你回來吃晚飯。”有一次,呱呱十點多才回來,說還沒有吃飯,我給他熱了點飯。我沒有多問,他主動說:“去和同學參加一個大學的詩會了。
大家討論的太激烈了。”
這時,我看到呱呱書包旁邊放著一本詩集,我被封麵吸引了,就問呱呱什麼時候買的。
呱呱說同學送的。第二天,我打掃屋子時,發現呱呱昨天忘記收拾那本詩集,我就翻看看看。翻到最後,發現一張粉色的紙上寫著一首舒婷《致橡樹》的詩,字跡不是呱呱的,看上去是女孩寫的。很顯然這是一首表達愛情的詩歌,但我很高興這個女孩寫的是一首經典的詩歌,說明這個女孩讀的詩歌比較多,這也隻是我的一個猜測而已。我在想要不要問呱呱,或者要不要給呱呱說出來詩集裏有一張紙條。但很快,我決定把紙條放回原處,也不問呱呱,等待著讓呱呱自己發現。
沒過幾天,呱呱的電話也多了起來,每次我接的時候,一聽是女孩,我也不多想,告訴呱呱有電話。然後就和平常一樣做自己的事情。看著呱呱也很坦然,我想沒有必要去偷偷監聽或者多問。
過了幾天,呱呱帶幾個同學來家裏玩,有男孩也有女孩。呱呱一個個給我介紹,說都是愛好詩歌的朋友,當介紹一個女孩時,呱呱自然地說:“她是我們中間最有才華的人,最崇拜舒婷了,我還請她專門寫了舒婷的詩呢。”
看著呱呱和他的朋友們暢談而開心的樣子,我想這是他們的世界,他們的感情,他們的話題。
呱呱上大學後,有一次和我們聊天,當我問起那個女孩時,他說那個女孩有些可惜,她爸爸媽媽讓她學醫學專業,而她熱衷於文學專業,早就不寫詩了。呱呱笑著說當時還有點喜歡會寫詩歌的女孩呢。他甚至覺得她的手是那麼靈巧,可當他請她寫完那首詩時,他隻是和女孩握了握手,大方地說:“好朋友,認識你真高興。”至今,他們還保持著很好的聯係,但彼此追求的目標早已不同。
男孩與女孩的故事就是這樣,有時候他們隻是被對方的某一個優點而吸引,等到再長大時就會發現,彼此的喜好完全不同。孩子在少年時期,情感極其不穩定,精神浮動也很大,家長不僅需要給出理解,也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保護少年精神世界的隱秘並使它不受侵犯,是教育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如果有誰去幹涉少年所想、所感受的一切,幹涉少年不願讓別人看到的一切,那就會影響少年情感的敏感性,使他性格暴躁,並變得‘冷漠無情’,而‘冷漠無情’最終會導致情感上的麻木不仁。”是的,孩子在成長中需要家長的疼愛與嗬護,更需要家長精神上的理解和幫助。但是,孩子不需要家長的猜疑和曝光他們的隱私。
我一個好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聲音低沉地說女兒有“男朋友”,自己沒法見人了。我立即說,不要把孩子剛剛對異性產生的好感稱為“早戀”。好朋友難過地說:“我真擔心,現在到處都是什麼早戀、情人的電影、電視劇,孩子沒過幾天就要學壞了。”